翻译
我的朋友顾子敦,体魄与胆识都极为出众。
腰腹宽厚如十围之大,所容纳的不只是经史典籍。
他气度恢宏,能容下数百人,只消一笑,万事便已放下。
十年来隐居江海之间,从未见他显露喜怒之情。
如今重操刀具宰杀猪羊,滤酒设宴款待乡邻。
归来恍如一梦,面颊丰润,更显俊美。
平生曾执笔批阅朝廷诏令,以浓墨书写黄纸公文。
终当立功边疆,将功名刻于燕然山石,重返朝廷位列廊庙,佩剑登履。
却突然转身奔赴河朔之地,心中牵挂的是东郡水患之忧。
黄河奔涌而至却堵塞不流,如同酒尊般壅滞,正需勇者挺身而出。
以上为【送顾子敦奉使河朔】的翻译。
注释
1. 顾子敦:即顾临,字子敦,北宋官员,钱塘人,历官翰林学士、知州等职,曾奉命出使河朔治理水患。
2. 躯胆两俊伟:指身体魁梧、胆识过人。躯,形体;胆,胆略。
3. 便便十围腹:形容腹部宽大,典出《后汉书·边韶传》“腹便便,经笥也”,比喻饱学之士。
4. 不但贮书史:不仅装满书史,言其学识渊博,更有胸襟气度。
5. 容君数百人:化用“宰相肚里能撑船”之意,极言其气量宏大。
6. 十年卧江海:指顾子敦曾长期退居或外任,远离中枢政事。
7. 了不见愠喜:始终不见其喜怒于色,形容沉稳淡泊。
8. 批敕手:指起草或批阅皇帝诏令的手,喻其曾居要职,掌中枢文书。
9. 黄纸:古代诏书多用黄纸书写,故代指官方文书。
10. 勒燕然: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后世用以指建立边功。
以上为【送顾子敦奉使河朔】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友人顾临(字子敦)出使河朔所作,既赞其才略气度,又寓勉励与期许。全诗融写人、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豪放洒脱,意象雄浑开阔,体现了苏轼对友人才德的高度推崇和对其使命的深切关注。诗中既有对顾子敦胸襟气度的生动刻画,也有对其仕宦经历与未来功业的展望,更借黄河水患暗喻时政之艰,寄托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情感真挚而不失豪迈,格调高昂而富有深意。
以上为【送顾子敦奉使河朔】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半写人,中段述归,后半寄望,情感层层递进。开篇即以“躯胆两俊伟”定下基调,突出顾子敦文武兼备的形象。“便便十围腹”一句,妙用典故,既写其形貌,又暗喻其学识与器量,诙谐中见敬重。随后“容君数百人,一笑万事已”进一步展现其豁达胸襟,与苏轼自身崇尚旷达的性格相呼应。
“十年卧江海”数句转入对其经历的回顾,写其沉潜岁月中的淡定从容,而今复出,则“磨刀向猪羊,酾酒会邻里”,生活气息浓郁,反衬其亲民务实之风。归来“如一梦”,语带感慨,而“丰颊愈茂美”则似有天道酬勤之意。
后半转写其政治生涯与使命。“批敕手”“写黄纸”点明其曾居中枢要职,才华卓著;“勒燕然”“登廊庙”则是对其未来功业的热切期待。结尾以“坐念东郡水”“如尊乃勇耳”收束,将个人抱负与国家民生紧密结合,黄河壅滞如酒尊,非勇者不能疏通,既写实又象征,赋予出使以重大意义。
全诗语言质朴而气势磅礴,用典自然,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苏轼赠别诗中“豪情与深情并存”的特色。
以上为【送顾子敦奉使河朔】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称顾子敦之量,颂其才,而归重于忧国之心,非徒应酬之作。”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起语雄健,中幅闲逸,结处奋发,章法极整,而气自流动。”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苏公赠人诗,每能于寻常中见奇崛,此诗写子敦之度量、经历、志节,一一如画,而以河患作结,尤见寄托深远。”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磨刀向猪羊’二语,看似俚俗,实有元气淋漓之致,东坡本色如此。”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于在赠别诗中塑造人物形象,此诗以‘腹’‘笑’‘笔’‘河’四字为骨,勾勒出一个既有学问气度、又有实干精神的士大夫典型。”
以上为【送顾子敦奉使河朔】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