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吴越一带的山水之兴尚未穷尽,我再次扶病而行,经过垂虹亭。
自古以来,东南之地水势浩渺,如浮天而起;今日送别友人,却吹着西北风。
身临绝美之境,自然忘却千里之遥;如此胜游,很难再有五人同聚之乐。
船夫不懂我们依依惜别的深情,只打算去看那斜阳映照下的万顷红波。
以上为【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韵得风字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秦太虚:即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北宋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2. 参寥:即参寥子,名道潜,北宋诗僧,苏轼好友,工诗,与苏轼唱和甚多。
3. 松江:古水名,即吴淞江,流经今江苏、上海一带,为江南重要水道。
4. 关彦长、徐安中:皆苏轼友人,生平事迹不详,当为当时文士或地方官员。
5. 分韵:古人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人共作诗,各取一字为韵脚,据此赋诗。
6. 垂虹:指垂虹桥,在今江苏吴江,横跨吴淞江上,宋代名胜,以风景优美著称。
7. 浮天自古东南水:形容东南地区水势浩渺,仿佛与天相接。
8. 绝境:极美的境界,非指险境。
9. 胜游难复五人同:感叹此次聚会难得,日后恐难再有五人同游之乐。
10. 舟师:船夫,掌船之人。不会:不懂得,不明白。
以上为【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韵得风字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记述与秦观(字太虚)、参寥子等友人在松江相会,又逢关彦长、徐安中到来,众人分韵赋诗,苏轼得“风”字,遂成此二首(今存其一)。诗中既有对江南山水的深情咏叹,也流露出老病缠身、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前两联写景叙事,气象开阔;后两联抒情议论,情意深沉。末句以“斜阳万顷红”的壮丽景象收束,既显豁达,又暗含迟暮之感,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以上为【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韵得风字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即点明行程与心境:“吴越溪山兴未穷”,表现了诗人虽年老多病,仍不减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又扶衰病过垂虹”,一个“又”字,暗示此前已多次游历此地,足见其眷恋;而“扶衰病”三字,则透露出身体的困顿与精神的坚韧。第二联“浮天自古东南水,送客今朝西北风”,对仗工整,意境宏阔。上句写地理之势,下句写人事之感,“西北风”既实指风向,亦隐喻人生逆境或离别之悲,与“东南水”形成空间与情感的张力。第三联由景入情,“绝境自忘千里远”写美景令人忘忧,“胜游难复五人同”则转为对友情与时光的珍重,语带惆怅。尾联以舟师“不会留连意”反衬诗人内心的不舍,而“拟看斜阳万顷红”一句,将情感寄托于壮丽晚景,既显超然,又含苍凉,余韵悠长。全诗情景交融,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而弥见深情的特点。
以上为【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韵得风字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清旷中见深情,虽言病而气不衰,虽言别而景愈壮,真坡公晚岁佳作。”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浮天’一联,气象雄浑,古今并到。‘绝境’‘胜游’二句,感慨深至。结语悠然不尽,得唐人遗意。”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元符三年量移廉州道中,时公自海南北归,病骨支离,而笔力不减。‘西北风’暗寓迁谪之感,‘斜阳’亦有迟暮之叹,然终以旷达出之,所谓哀而不伤者也。”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分韵之作,最忌凑砌,此独情真景真,毫无勉强。‘拟看斜阳万顷红’,即景写情,一片化机,非俗手所能梦见。”
以上为【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韵得风字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