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版本二:
临皋亭下步行八十余步,就是浩瀚的长江,江水一半来自峨眉山的融雪,我的饮食和沐浴都取用这江水,如此惬意,又何必一定要回到故乡呢!
江山与清风明月本没有固定的主人,能从容闲适地欣赏它们的人便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近建成了园林池台,他的园池与此地相比,哪个更胜一筹呢?
唯一不如这里的,是那里还要缴纳两税和助役钱罢了。
以上为【临皋閒题】的翻译。
注释
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
两税:夏秋两税。
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钱。
胜:优美、美好
1. 临皋亭:位于今湖北黄冈(古称黄州),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于此地,临江而建,是他常住之所。
2. 八十数步:约八十多步的距离,形容离江很近。
3. 大江:指长江。
4. 峨眉雪水:源自四川峨眉山积雪融化汇入长江的水流,象征洁净与故乡之源。苏轼为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峨眉山在其家乡附近,故有思乡之情隐含其中。
5. 吾饮食沐浴皆取焉:我的日常饮水、洗漱、沐浴都使用这江水,表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
6. 何必归乡哉:何必一定要回到故乡呢?表达了苏轼在黄州虽为贬所,却已安之若素的情感。
7.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壮丽的山河与清风明月,并不属于某一个人,谁都可以欣赏。
8. 闲者便是主人:能够悠闲自在地欣赏自然之美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它的人。“闲”不仅指时间上的空闲,更是心境上的超脱。
9. 范子丰: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友人或同僚,时任官职或居于他处。
10. 新第园池:新建的宅第和园林池台。“第”指府第、住宅。“助役钱”为宋代王安石变法后推行的“免役法”中百姓需缴纳的代役费用;“两税”即夏秋两季征收的土地税。此句调侃自己虽居陋地,却免于赋税之苦,暗含对官场负担的讽刺。
以上为【临皋閒题】的注释。
评析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临皋閒题》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小品文,虽名为“题”,实为一则精妙的随笔短记。全文以简洁自然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在逆境中豁达自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文章从地理环境写起,转而表达对自然之美的珍视,进而以反问引出对仕宦生活的超脱,最后以幽默口吻点出赋税之累,讽刺时政于不经意间。全篇看似随意,实则结构紧凑,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以乐天知命化解人生困顿”的哲学思想。
以上为【临皋閒题】的评析。
赏析
此文短小精悍,仅百余字,却意境开阔,情理交融。开篇写景,以“八十数步”极言临江之近,带出生活之便利与亲近自然之乐。“峨眉雪水”四字尤为动人,既写水源之洁,又暗寓乡情——故乡之雪融于大江,流经眼前,仿佛乡愁亦随波而来,却又被“何必归乡哉”轻轻化解,展现出苏轼将地理距离升华为精神归属的智慧。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一句,堪称千古名言。它打破了传统“占有”的观念,提出审美与精神自由才是真正的“拥有”。这种思想深受庄子“逍遥游”与禅宗“当下即是”影响,也体现了苏轼在困厄中追求心灵解放的人生境界。
结尾提及范子丰的新园,表面比较优劣,实则以“上无两税及助役钱”作结,语带诙谐,意味深长。他人虽有华宅美园,却要承受赋税劳役之苦;我虽居贬所草亭,却得身心之自由。这是典型的“以退为进”的人生智慧,也是苏轼屡遭贬谪而愈见旷达的真实写照。
整篇文字平淡中见奇崛,幽默中藏锋芒,是其“东坡式”小品文的典范之作,展现了宋代文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临皋閒题】的赏析。
辑评
1. 《东坡文谈录》:“此数语洒落如风前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闲者为主’,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有千钧力者不能道。”
2.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十九:“此等文字,信手拈来,皆成妙谛。‘江山风月’二语,真足唤醒痴人梦。”
3.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语似旷达,实含酸楚。‘何必归乡’,正见不得归耳。末句微讽时政,婉而多讽。”
4.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通篇俱从‘闲’字生出。因居临皋而得闲,因闲而为主人,因主人而笑彼有园池者尚不得闲,故不如我。结构甚密,而人不觉。”
5. 近人林语堂《苏东坡传》:“这段话表现了苏东坡最可爱的一面:他知道如何在失去一切时,依然保有世界的美好。”
以上为【临皋閒题】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