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京城生活三年,早已厌倦了粗茶淡饭的生活,常常羡慕淮地的鲜美鱼肴,胜过楚地腌制的糟鱼。今天我停泊在骆驼桥下,尽情欣赏渔人拉起长网,银光闪闪的刀鱼跃出水面。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翻译。
注释
1. 孙莘老:即孙觉(1020—1079),字莘老,北宋官员、学者,苏轼友人,曾任湖州知州。
2. 京国: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3. 厌藜蒿:藜蒿为野菜,代指清苦的饮食生活。此句言在京期间生活清贫,久而生厌。
4. 长羡淮鱼:长久以来羡慕淮河一带的鲜鱼。淮鱼,指淮河流域所产之鱼,以味美著称。
5. 楚糟:楚地用酒糟腌制的鱼,即糟鱼。虽为地方风味,但不及鲜鱼可口。
6. 骆驼桥:宋代湖州(今浙江湖州)城内的一座桥,跨苕溪,为当时名胜之一。孙莘老时任湖州知州,故苏轼途经此处。
7. 泊:停船靠岸。
8. 恣看:尽情观看。“恣”有放纵、尽兴之意。
9. 修网:长网,捕鱼用的大网。
10. 银刀:指刀鱼,因其体形狭长如刀、色白如银而得名,为江南著名水产,尤以春季最为鲜美。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赠予友人孙莘老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江南水乡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京师清苦的生活与江南富饶的物产,抒发了对自然之趣与饮食之美的热爱,也暗含对友人所居之地的称羡之情。语言质朴流畅,意象鲜明,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诗歌中常见的旷达与生活情趣。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与景物为切入点,寓情于景,借物抒怀。首句“三年京国厌藜蒿”直抒胸臆,道出在京城为官期间生活的清苦与精神的压抑;次句“长羡淮鱼压楚糟”则转向对江南风物的向往,用“压”字凸显淮鱼之鲜美远胜糟鱼,亦隐含对地方富庶与生活惬意的称许。后两句转写眼前实景:诗人行至湖州骆驼桥下,见渔人撒网捕鱼,刀鱼银光闪烁,跃然而出,画面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恣看”二字尤为传神,既写出诗人驻足观赏的闲适心境,也流露出摆脱公务羁绊后的轻松愉悦。全诗由感慨而入景,由景生情,结构紧凑,意境清新,充分展现了苏轼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提炼诗意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作于熙宁五年苏轼通判杭州时,往访孙觉于湖州。‘厌藜蒿’‘羡淮鱼’,皆寓仕宦之倦与江湖之思。”
2.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语浅情深,羡鱼之句,不独味美,兼见其乐土之思。”
3.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引《纪评苏诗》:“骆驼桥下,修网出鱼,眼前景,口头语,一经坡公道出,便成画境。”
4. 《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此诗以饮食起兴,实则寄托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恣看’二字,尽显诗人此时心境之舒展。”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