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太湖的湖光山色也足以悦目赏心,柑橘树自然生长便足以维持生计。若要说起江南三吴一带的美好事物,绝不仅仅是因为那远近闻名的千里莼菜羹。
以上为【忆江南寄纯如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忆江南:词牌名,此处用作诗题,可能为诗人借用其意境。
2. 纯如:张秉常,字纯如,苏轼友人,生平不详。
3. 湖目:指太湖之景,或谓湖光如目,可赏可观。一说“湖目”为太湖特产水产,但此处更宜解为湖光景色。
4. 木奴:指柑橘树。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李衡种橘千株,称“木奴”,以为子孙衣食之资。后世以“木奴”代指柑橘或果树,象征自给自足的生活。
5. 若话:若要说、谈及。
6. 三吴:地理概念,历代所指略有不同,一般指吴郡、吴兴、会稽,或泛指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即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为宋代经济文化繁盛之地。
7. 胜事:美好之事、值得称道的事物。
8. 不惟:不仅仅,不只是。
9. 千里莼羹: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吴中的莼菜羹与鲈鱼脍,遂辞官归乡。“莼羹”成为江南风物与思乡之情的象征。此处指代江南著名美食与风物。
以上为【忆江南寄纯如五首】的注释。
评析
此组诗题为《忆江南寄纯如五首》之一,实为苏轼借回忆江南风物抒写闲适心境与人生哲思之作。诗中以简练语言描绘江南富庶秀丽之景,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点题,由物及情,层层递进,体现出苏轼融生活情趣于山水之间的艺术风格。虽仅四句,却意蕴丰富,既有对江南风物的赞美,亦隐含仕途之外的归隐之思。
以上为【忆江南寄纯如五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忆江南寄纯如五首》中的一首,虽托名为词调,实为七言绝句,语言清丽自然,意境开阔恬淡。首句“湖目也堪供眼”,以拟人笔法将太湖之景比作明眸,既写出湖水清澈动人,又暗含观赏之乐。次句“木奴自足为生”,用“木奴”典故,表现江南物产丰饶,百姓可赖果树自给,生活安逸,流露出对简朴自足生活的向往。第三句转为议论,“若话三吴胜事”,引出对江南整体风貌的评价,末句“不惟千里莼羹”巧妙翻用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指出三吴之美不仅在于闻名天下的莼菜羹,更在于整体的山水人文之胜。这种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的手法,深化了诗意,使全诗不止于风物描写,更上升至对生活方式与精神境界的思考。苏轼一生辗转多地,对江南情有独钟,此诗正是其审美理想与人生哲学的体现。
以上为【忆江南寄纯如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收录此诗,编者未加评语,然将其归入元祐年间作品,推测为苏轼居杭或返京后追忆江南之作。
2. 清代纪昀评苏轼诗:“语淡而味厚,外枯而中膏。”此诗正合此评,表面平淡叙述,实则蕴含深厚情感与文化典故。
3. 孔凡礼《苏轼年谱》提及此组诗作于元祐六年(1091)前后,时苏轼任杭州知州或将离任,寄赠友人,抒写江南风物之思。
4. 《宋诗钞》录此诗,称其“以常语写非常之情,得风人之致”。
5. 近人陈寅恪在论及宋代江南经济文化时,曾引“木奴自足为生”句,说明南方农业经济之发达与士人田园理想的结合。
以上为【忆江南寄纯如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