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当年山中隐士曾如云霞般一同出没山林,如今世俗的车马已随流水一去不返。幸而我内心自有美好的境界,时常对着这幅画中的山水,独酌一杯,悠然自得。
以上为【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其二】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王晋卿:即王诜,北宋画家、驸马都尉,善画山水,与苏轼兄弟交好。
4. 山人:指隐士,亦可泛指山中高逸之人。
5. 云俱出:化用《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或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喻隐士自由自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6. 俗驾:指世俗之人的车马,象征功名利禄与尘世牵累。
7. 随水不回:比喻世俗事务如流水般远去,不可挽回,亦暗含对官场生涯的疏离感。
8. 胸中有佳处:语本宗炳“卧游”典故,谓心中存有山水之美,足可慰情。
9. 一樽时对画图开:意为常设酒一壶,对着山水画卷欣赏,以寄幽怀。
10. 画图:特指王晋卿所绘之山水画。
以上为【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其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题王晋卿山水画之作,是组诗之第二首。全诗借山水画抒写超脱尘俗、寄情林泉的情怀,体现诗人虽处仕途却心向自然的精神追求。前两句以“山人”与“俗驾”对举,形成出世与入世的对照;后两句转写胸中自有丘壑,不必亲临真山真水,仅凭画图便可寄托幽思,展现文人画“卧游”之趣。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旷达心境。
以上为【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其二】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审美体验与人生哲思。首句“山人昔与云俱出”意境高远,将隐者比作自由飘荡的云气,突出其超然物外的姿态;次句“俗驾今随水不回”则笔锋一转,写现实中的自己虽未能归隐,但心已远离尘嚣。这两句形成时间与心境的对照:昔日向往山林,今日虽身在宦途,精神却已“归去”。后两句更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山水不在外物,而在“胸中”——只要内心澄澈丰盈,即便面对一幅画,也能实现心灵的“卧游”。这种“心远地自偏”的理念,深受道家与禅宗影响,也体现了宋代文人“以画代游”的审美风尚。苏轼在此不仅赞美了王晋卿的画艺,更借画抒怀,展现了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
以上为【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七:“此等诗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胸中有佳处’一句,道尽文人寄情书画之旨。”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起结俱从画外立意,不粘不脱,得题之神。”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于画理尤深,所谓‘一樽时对画图开’,正是文人遣兴之真境。”
4. 钱钟书《谈艺录》:“东坡和子由诗,往往即景生情,因画悟道,此篇‘胸中有佳处’,即其一贯‘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之说。”
以上为【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