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们朝城上望去,映人眼帘的是高耸的楼台和重叠的山峰。再朝城下望去,只见清澈的淮河水和古老的汴河水都在静静地流淌。
站在城楼上向着昊天的云间拱手致意,人与傍晚的天空一样都是这样的遥远。目送朋友离去忧伤已极,待到他日松江月满的时候,我们还共有一轮明月。
版本二:
登上淮山楼上的高阁,眼前是层叠的城楼与重峦叠嶂;楼下的清清淮河,正是古老的汴水故道。我举手作揖,遥对南方吴地的云彩,人影与暮色中的天空一同向远方消逝。心神为之断绝啊,心神为之断绝!待到夜深人静之后,松江之上将月光洒满江面。
以上为【如梦令 · 题淮山楼】的翻译。
注释
如梦令:词牌名。此调本名《忆仙姿》,五代後唐庄宗李存勖(Xù)创调,词存《尊前集》。宋苏东坡用此调时改名《如梦令》,其词序云:「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阙。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周美成又因此词首句,改名《宴桃源》。沈文伯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张东泽词有「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梅苑》词名《古记》。《鸣鹤馀音》词名《无梦令》。魏道辅双调词名《如意令》。此调两个二字叠句,最难处理,而且必须与上下句语意连贯。《词谱》此句第一字作可平可仄,但当依《词律》此句作「平仄」,如秦少游作「消瘦」「无寐」「回首」「肠断」「无寐」。此调四个六字句,俱为「仄仄平平仄仄」。两个二字句,为「平仄」。此六句用仄声韵。一个五字句,末字为平声。这样使此词声情低沉凝重。此调于五代仅唐庄宗两词,宋人作者甚众,一般用以抒情,自苏东坡用以游戏和表旷达之情後,亦有用以言志与写景者。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俱未收,唯见明吴讷钞宋曾端伯辑《东坡词拾遗》。
淮山楼:龙榆生笺:「《舆地纪胜》:『淮山楼在泗州郡治临淮,其治即旧都梁台也。』」按,临淮故城在今江苏汴洪东南,盱眙对岸,清康熙间没于洪泽湖。
清淮:龙榆生笺引《水经·卷下·淮水》:「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又东北,至九江寿春县西,……又东,颍水从西北来流注之。……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又东,过当涂县北,……又东,过钟离县北。……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注之。……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
古汴:龙榆生笺:「汴渠故道有二,一为隋以後汴河故道。由前故道至商丘县治南改东南流,历安徽之宿县、灵璧、泗县,入淮。」
松江: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五十四·〈江苏统部·苏州府·松江〉》:「松江源出苏州府之太湖,自昆山县东南流入,经青浦县北二十里,北接太仓州嘉定县界。又东经上海县北,南与黄浦江合,又东入海,曰吴松海口。」
1.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因李存勖词中有“如梦,如梦”句而改称《如梦令》。
2. 淮山楼:位于今江苏盱眙境内,地处淮河与泗水交汇处,为宋代登临胜地。
3. 层楼叠巘(yǎn):高楼重叠,山峦起伏。巘,指小而高的山。
4. 清淮:清澈的淮河。
5. 古汴:指古代汴水河道,即通济渠的一部分,曾为南北漕运要道,宋代已部分淤塞。
6. 举手揖吴云:作揖致意江南方向的云彩,暗含对南方(吴地)亲友或旧地的思念。揖,拱手行礼。
7. 人与暮天俱远:人影与暮色苍茫的天空一同远去,形容孤独渺小、离乡日远。
8. 魂断:形容极度悲伤或思念至极。
9. 松江:古水名,此处泛指江南水系,可能特指苏州附近的吴淞江,为苏轼曾任职之地。
10. 月满:月光普照,象征思念无处不在,亦暗示未来某时的孤寂景象。
以上为【如梦令 · 题淮山楼】的注释。
评析
《如梦令·题淮山楼》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月。第一、二句写泗州城的壮丽和古老,第三、四句写遥望南天时的情态以及所见的景物,最後三句是虚拟,想象後夜赶到松江时的情景。该词把咏怀古迹与登临述感结合了起来,篇幅虽短,耐人寻味。
《如梦令·题淮山楼》是苏轼在贬谪途中所作的一首小令,虽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词中借登楼远望之景,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思乡怀远的孤寂之情。上片写景,以“层楼叠巘”“清淮古汴”勾勒出地理空间的辽阔与历史的厚重;下片抒情,“举手揖吴云”一句极具动作感与象征意味,表现出对故地或友人的深切思念。“魂断”叠句强化情感张力,结尾以“后夜松江月满”收束,由实转虚,寄情于景,余韵悠长。全词语言简练,意象空灵,体现了苏轼词作中“清雄”与“旷达”之外的另一种深情婉约风格。
以上为【如梦令 · 题淮山楼】的评析。
赏析
此词为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约元丰元年至二年,1078–1079)登临淮山楼所作,正值其政治处境相对平稳但内心仍存忧患之时。全词仅三十三字,结构紧凑,情景交融。开篇“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以工整对仗展现空间纵深:上为人工建筑与自然山势的层叠,下为历史河流的静静流淌,既写实景,又暗含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之叹。“举手揖吴云”一句尤为传神——诗人似在向南方云霞致意,动作看似轻巧,实则饱含深情,或是怀念杭州、湖州旧游,或是牵挂贬所亲友。“人与暮天俱远”进一步将个体置于苍茫天地之间,凸显孤独与漂泊之感。叠句“魂断,魂断”如一声长叹,直抒胸臆,情感喷薄而出。结句“后夜松江月满”不言己思,却设想他日月照松江之景,以景结情,留下无限遐想。这种“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的笔法,使小令具有了长调的容量与韵味。整体风格清丽而沉郁,展现了苏轼词中少见的婉约情致。
以上为【如梦令 · 题淮山楼】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语简而意长,有不尽之味。”
2. 清代先著、程洪《词洁》卷一:“‘魂断’二叠,凄警异常。末句月满松江,境象空明,令人神往。”
3. 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词,然其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为此词注脚。
4.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朱孝臧校本,谓此词“写登临怀远之情,语极浑成,神似唐人”。
5.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层次井然。‘人与暮天俱远’,融情入景,尤见功力。”
以上为【如梦令 · 题淮山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