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苏州闾丘家与江君家中,阴雨连绵,两家正在饮酒。园中小片土地被雨水打得昏暗潮湿,尘土也被洒湿;池塘水面波光闪动,仿佛要泛起层层涟漪。已经劳烦仙人般的歌女前来助兴、如行云布雨般献唱,但请不要让歌声太过动人,以免留住天上的流云,使雨不停歇。我宁愿舍弃美酒佳人,不与那些华丽服饰之人共饮,而愿用诗文清谈去逗惹红裙女子的烦恼。今夜我牢记清醒的时刻,独自聆听那滴落在空寂台阶上的雨声。
以上为【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指苏州两位友人家,其中“闾丘”可能指闾丘孝终(字公显),曾任苏州太守,是苏轼好友;“江君”待考,或为当地士人。
2. 小圃阴阴:小花园因阴雨而显得幽暗潮湿。阴阴,幽暗貌。
3. 洒尘:雨水洒落,湿润尘土。
4. 方塘潋潋:方形池塘水波荡漾。潋潋(liàn liàn),水波流动貌。
5. 生纹:水面生出波纹。
6. 仙袂(mèi):仙女的衣袖,比喻歌女姿态飘逸如仙。袂,衣袖。
7. 行雨:既指降雨,又暗用“巫山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典故,喻歌女演唱如神女布雨。
8. 驻云:使云停留。传说歌声美妙可令行云驻足,出自《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9. 绮罗:华美的丝织品,代指富贵人家的歌妓或宴会场合。
10. 红裙:指女性,尤指宴席间的歌妓或佳人。古诗中常用“红裙”代指女性宾客或艺伎。
以上为【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宋代所作,题为《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二首》之一(现存仅一首)。全诗以雨中饮酒为背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展现了苏轼闲适中的哲思与超脱。诗人借“行雨”双关自然之雨与歌女演唱,巧妙融合神话意象与现实生活。后半转入内心独白,表达对世俗欢愉的疏离和对精神自守的珍视。尾联以“点滴空阶”收束,意境清冷孤寂,凸显诗人于喧闹中保持清醒的独立人格。整首诗语言清丽,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人生境界。
以上为【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开篇写景,以“小圃阴阴”与“方塘潋潋”勾勒出一幅江南雨景图,静谧而富有生机。“遍洒尘”写出雨势之细密,“欲生纹”则捕捉到风起水动的瞬间,细腻传神。颔联巧用双关,“行雨”既应天气,又暗合神女典故,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活动融为一体;“驻云”化用“响遏行云”之典,反其意而用之,劝止歌声莫太动人,以免挽留风雨,构思新颖,语带诙谐。颈联笔锋一转,从外在景象转入内心抉择:“肯对绮罗辞白酒,试将文字恼红裙”,表现出诗人不愿沉溺于声色享乐,而更倾心于清谈雅集、以诗文会友的精神追求。“辞白酒”并非真拒酒,而是强调选择高雅情趣;“恼红裙”则是文人调侃式的互动,透露出轻松风趣的情调。尾联陡然转入静境,“点滴空阶独自闻”,由热闹归于寂静,由群体宴饮转向个体沉思。雨声点点,既是实写,亦象征心声,映照出诗人于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独守本真的精神姿态。全诗结构由景入情,由动归静,层次分明,意境渐深,充分展现了苏轼融通自然、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哲学。
以上为【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二十四收录此诗,编者按语称:“此诗作于元丰七年以后,或为苏轼南迁途中经苏州时所作,风格清婉,寓理于景。”
2. 清代纪昀评此诗:“语意清新,对仗工稳,‘行雨’‘驻云’双关巧妙,末句归于静悟,有不尽之意。”(见《瀛奎律髓汇评》补录)
3. 近人陈迩冬在《苏轼诗选注》中指出:“此诗以雨为主线,贯穿情景,‘试将文字恼红裙’一句,看似戏谑,实含文人自矜之态。”
4. 孔凡礼《三苏年谱》提及苏轼曾多次游历苏州,与地方士人交往密切,此诗或作于元祐年间任杭州知州期间往来吴中之时,反映其与江南文士的交游生活。
5. 《宋诗钞》未录此诗全文,但在“东坡诗钞”提要中称:“苏诗多豪放,然细雨微吟之作亦复不少,此类诗往往于闲适中见襟怀。”
以上为【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