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兰犹如高洁的美人,不随意采摘只因羞于自我进献。时常在风露中散发幽香,却深藏在蓬蒿艾草间难被发现。丹青妙手试图描摹其本真姿色,欲以此补入《离骚》的传记篇章。面对这株春兰如见屈原魂灵,整肃衣冠佩玉不敢有丝毫怠慢。
以上为【题杨次公春兰】的翻译。
注释
杨次公:即杨杰,北宋文人,与苏轼交游
羞自献:以主动献媚为羞耻
蓬艾:蓬蒿与艾草,喻世俗草莽
丹青:绘画代称
离骚传:指屈原《离骚》及后世注疏
灵均:屈原字灵均
冠佩:整冠系佩,表庄重仪态
燕:通“宴”,指轻慢戏谑
以上为【题杨次公春兰】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美人”喻兰奠定双关意象,既写其形貌秀美,更彰其品格高洁。全诗通过“羞自献”、“深不见”的含蓄描写,强调君子内敛不争的德性;后四句引入屈原《离骚》典故,将兰草与忠贞士大夫精神相融合,展现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慕。苏轼巧妙运用“丹青写真”的绘画美学与“冠佩不敢燕”的礼仪意象,构建起自然物象与人文精神的双重观照。
以上为【题杨次公春兰】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苏轼咏物诗中独具匠心,前四句以拟人手法勾画春兰隐逸之态,后四句转入文化精神的深度开掘。第三联“欲补离骚传”既是对屈原香草意象体系的承续,更是对当代士风的反思。尾联“对之如灵均”的庄重姿态,暗含元祐党争中苏轼坚守节操的政治隐喻。全诗在兰草的自然属性与文人的人格理想间建立精妙互文,展现宋代士大夫“格物致知”的思维特质。
以上为【题杨次公春兰】的赏析。
辑评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以骚人之旨,运画家之笔,不粘不脱,咏物上乘。”
清·纪昀《纪评苏文忠公诗集》:“结二句收得庄重,通体俱振。”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公于元祐时见群小渐萌,借兰自写,非徒赋物。”
近人陈迩冬《苏轼诗选》:“将春兰与屈原人格融为一体,拓展了咏物诗的思想深度。”
以上为【题杨次公春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