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道源一切安好,不知你现在能否屈尊前来喝杯茶?有些小事需要当面说明。孟坚想必已经康复安好了。苏轼敬上。匆忙草草,恕我简略。
以上为【啜茶帖】的翻译。
注释
1. 啜茶:饮茶。啜,本义为小口喝,此处指品茶。
2. 道源:人名,应为苏轼友人,生平不详,或为僧人、隐士,因“道源”常见于佛道人物法号或别号。
3. 无事:近来安好,没有烦扰。此为问候语。
4. 只今:现在,如今。
5. 枉顾:屈尊来访。为敬辞,表示对方来访是对自己的一种礼遇。
6. 面白:当面陈述、说明。白,陈述、告知。
7. 孟坚:人名,可能指陈师道(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字或别号有称“孟坚”者,但待考;亦可能是另一位友人,史载不详。
8. 必已好安也:想必已经康复安好了。好安,平安康健。
9. 轼上:苏轼敬上。旧时书信结尾署名方式,表示谦敬。
10. 恕草草:请原谅我写得潦草匆忙。草草,形容书写仓促,非正式。
以上为【啜茶帖】的注释。
评析
苏轼《啜茶帖》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曾编入《苏氏一门十一帖》。内容是通音问,谈啜茶,说起居,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
《啜茶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诗,而是一封简短的书信(尺牍),属于宋代文人日常交往中的便札。其内容平实自然,语言亲切随和,体现了苏轼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文中提及“啜茶”“面白”等语,既显生活气息,又透露出宋代文人以茶会友、清谈议事的文化风尚。全文虽仅寥寥数语,却情意真切,言简意赅,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大家在日常书写中亦能流露出从容洒脱、温厚亲和的人格魅力。
以上为【啜茶帖】的评析。
赏析
《啜茶帖》是苏轼尺牍中的典型代表,虽篇幅极短,却极具韵味。全篇以口语化表达为主,语气亲切自然,毫无矫饰,展现出苏轼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开篇“道源无事”即切入主题,先致问候,再发出邀约——“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用词谦和,“枉顾”一语尤见尊重。继而说明目的:“有少事须至面白”,点出并非闲谈,而是有要事相商,但语气仍保持轻松,不显急迫。提及“孟坚”之安康,体现对共同友人的关怀,使信件更具人情温度。结尾自谦“草草”,更显坦率真诚。整体笔致疏朗,情感真挚,是宋代文人书札“尚意”风格的典范,亦反映苏轼“文以达意”的写作理念——不重辞藻,而重情意流通。
以上为【啜茶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文集》卷六十一收录此帖,归类为“书简”,题作《与道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注:“此文不见他本,疑为日常通信残简。”
2. 明代茅坤《宋八大家文钞·东坡文钞》未收此帖,然其评苏轼尺牍云:“子瞻诸简,率皆随事答谢,语直而情深,不假雕饰,而意味自长。”可为此帖旁证。
3.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三十八提及苏轼元祐年间多与僧道往还,道源或为当时禅林人物,然无确证。
4. 近人孔凡礼《苏轼文集》对此帖按语称:“此帖文字简洁,似为一时手札,未加修饰,然可见东坡日常交游之一斑。”
5. 《全宋文》第36册收录此文,题为《与道源》,标注来源为《苏轼文集》并参校墨迹残本及类书引文,确认其真实性。
以上为【啜茶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