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冰雪消融,如琼瑶般洁白的云气仿佛仙人车驾远去;残留的寒意仍在助着北风逞威。
帘子低垂,雨滴声渐渐如同秋日连绵的霖雨;满地积水映着天光,还像是夜间的月色洒落一般。
冻土与积雪交杂,勉强打开简陋的柴门;溪流中的冰凌半已融化,拥抱着长满青苔的水边石矶。
可怜那些乌鹊因饥饿而无处觅食,到了傍晚只能在空寂的林中徘徊,不知何处可以栖身。
以上为【和人雪晴书事】的翻译。
注释
1. 琼瑶:美玉,此处比喻白雪晶莹如玉。
2. 云驭:传说中仙人以云为车驾,故称“云驭”,这里借指雪后云气飘散如仙驾归去。
3. 馀寒:残存的寒气。
4. 风威:风势猛烈,有凛冽之意。
5. 垂帘:放下窗帘,暗示室内之人静观外景。
6. 秋霖滴:秋季连绵不断的雨,此处形容雪融后屋檐滴水之声如秋雨不断。
7. 夜月辉:夜晚月光照耀下的雪地反光,即使雪化后积水仍反射天光,似月光犹存。
8. 冻壤:被冻结的土地。
9. 荜户:用荆条或竹篱围成的简陋门户,代指贫寒人家。
10. 流澌:流动的冰块;澌,解冻时流动的碎冰。苔矶:长满青苔的水边石台。
以上为【和人雪晴书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和人雪晴书事”为题,是苏轼在雪后初晴时所作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全诗紧扣“雪晴”这一自然景象的变化过程,从冰雪将融、余寒未退写到人间生活的艰难与自然生灵的困顿,既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又寄寓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语言清丽含蓄,意境幽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沉静、内敛的艺术风格。诗中情景交融,末联以乌鹊无依暗喻世路艰辛或自身漂泊之感,耐人寻味。
以上为【和人雪晴书事】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写雪后初晴、寒风犹烈的整体氛围,“琼瑶云驭”以瑰丽想象描绘雪霁之景,赋予自然以仙逸之气;而“馀寒助风威”则笔锋一转,带出凛冽现实,形成冷暖对照。颔联转入细微听觉与视觉描写:滴水声如秋霖,地面反光似月辉,巧妙传达出雪融之际特有的寂静与清冷,极富画面感。颈联由景及人,描写百姓荜户开启、踏过冻土的情景,以及溪上流澌半融之态,进一步渲染春寒料峭中的生活艰难。尾联托物言志,以饥寒无依的乌鹊作结,既实写冬末动物觅食之难,也隐隐寄托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乃至自身仕途漂泊、无所依托的感慨。全诗不事雕琢而情致深婉,体现苏轼“平淡中见深远”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和人雪晴书事】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雪后之景,不着力于奇险,而意象清绝,语若天然。”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垂帘渐学秋霖滴’一句曲尽融雪时声态,非亲历者不能道。”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七律,至晚年益入平淡,如此类‘满地犹疑夜月辉’,看似平易,实涵万有。”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写景能传神,抒情不露痕。末二句怜物伤时,悠然弦外有音。”
以上为【和人雪晴书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