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挂云阙,十顷含风湾。
开门弄清泚,照见双铜镮。
池台半禾黍,桃李馀榛菅。
无人肯回首,日暮车班班。
使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
时要声利客,来洗尘埃颜。
新亭在东阜,飞宇凌通阛。
五老压彭蠡,三峰照潼关。
均为拳石小,配此一掬悭。
烦公为标指,免使勤跻攀。
翻译
高耸的妙峰亭仿佛悬挂在云端宫阙之上,十顷水面在清风中泛起涟漪。推开亭门,清澈的池水映照出铜环的倒影。昔日的池台如今已半被禾黍覆盖,桃李也只剩下荆棘杂草。无人愿意回首过往,唯见夕阳西下,车马纷纷离去。地方长官并非凡俗之人,心境如同古佛般闲适宁静。他时常邀请那些追逐名利的宾客前来,洗涤尘世烦扰的面容。新亭建在东边的土丘上,飞檐高耸,凌驾于喧嚣市井之上。井壁以石砌成,经年磨得如翠玉般光洁,秋林染霜,如烟雾般散开,宛如女子发髻。孤云环绕着商丘,芳草绵延连接杏山。举首俯身之间,尽是佛法境界,身心逍遥寄寓人间。那亭亭独立的妙高峰,在蓬蒿艾草之间显得格外清晰分明。五老峰虽压彭蠡湖,三峰山遥照潼关,但与天地相比,也不过如拳石般微小,与此亭所占的一掬之地相比,并无多少差别。恳请先生为此峰标定方位,免去人们辛苦攀登之劳。
以上为【南都妙峯亭】的翻译。
注释
1. 南都:宋代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为南京,亦称南都。
2. 妙峯亭:亭名,位于南都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3. 千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千寻极言其高。
4. 云阙:高耸入云的楼阁宫阙,此处形容亭子高峻。
5. 清泚(cǐ):清澈的流水。
6. 双铜镮:铜制门环,映于水中成双影,亦可象征对称之美或佛门清净。
7. 池台半禾黍:化用《诗经·王风·黍离》典故,表达昔盛今衰之感。
8. 榛菅(zhēn jiān):丛生的野草,喻荒芜。
9. 车班班:车马往来不绝的样子,语出《诗经·小雅·车攻》。
10. 使君:汉唐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或指当地官员,或为虚拟人物。
11. 心与古佛闲:心境如古代高僧般宁静淡泊。
12. 声利客:追求名声与利益之人。
13. 尘埃颜:被世俗尘垢污染的面容,喻心灵蒙尘。
14. 飞宇:高翘的屋檐。
15. 通阛(huán):通衢市井,繁华之地。
16. 古甃(zhòu):古老的井壁或石砌结构。
17. 翠壁:青绿色的石壁,形容石面光滑洁净。
18. 霜林散烟鬟:秋林经霜变色,枝叶纷披如女子发髻散开。
19. 商丘: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此处实指当地山丘。
20. 杏山:地名,或为虚构,与商丘相对,构成地理意象。
21. 法界:佛教术语,指一切现象存在的领域,万法之总体。
22. 了了:清晰分明的样子。
23. 蓬艾:蓬草与艾草,泛指低矮杂草。
24. 五老:江西庐山五老峰,著名胜景。
25. 彭蠡:即鄱阳湖,古称彭蠡泽。
26. 三峰:或指华山三峰,亦为名山。
27. 潼关:即潼关,陕西要隘。
28. 拳石:如拳头大小的石头,比喻山体虽大而在天地间微不足道。
29. 一掬悭(qiān):一捧之水尚且吝啬,形容亭所据之地极小。
30. 标指:标明方向,指出要义,暗含禅宗“直指本心”之意。
以上为【南都妙峯亭】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南都妙峯亭之景,抒写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人生哲思。全诗由景入情,由实转虚,从亭台池沼的现实描绘,逐步升华至对人生、宇宙、佛理的体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反衬出世事变迁、繁华易逝的沧桑感,又以“心与古佛闲”点明使君(或自指)的精神境界,体现其融合儒释道思想的旷达胸怀。末段以“五老”“三峰”对比“妙峰”,强调心性超越形迹,提出“标指”而非“跻攀”的顿悟路径,暗合禅宗“直指人心”的教义。整首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结构严谨,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圆融通透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南都妙峯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晚年作品,展现出其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审美境界与人生观照。开篇以“千寻挂云阙”起势,气势雄浑,将妙峯亭置于高远清虚之境,营造出超脱尘俗的空间氛围。继而写池水映环、风湾含碧,细节精致,动静相宜,体现苏轼观察自然之敏锐。第三联笔锋一转,“池台半禾黍,桃李馀榛菅”,顿生兴亡之叹,暗含历史沧桑与人生无常之感。
“无人肯回首”一句尤为沉痛,既写世人忙于奔竞,不暇回顾往昔,亦隐喻知音难觅、理想难酬的孤独。然而诗人并未沉溺悲慨,而是通过“使君非世人”引出精神超越的主题——唯有内心闲静如古佛者,方能引领迷途者“洗尘埃颜”。这既是赞他人,亦是自况。
后半部分转入哲理升华。新亭凌于市井,象征精神高于俗务;古井磨壁、霜林如鬟,则以静物传达时间沉淀之美。孤云、芳草、商丘、杏山等意象交织,构成一幅和谐宁静的山水画卷。“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二句,堪称全诗主旨:在有限人生中体悟无限法界,于红尘世间实现心灵自由。
结尾以五老峰、三峰之巨与妙峰之微对比,揭示“大小无别”的禅意。最后一句“烦公为标指,免使勤跻攀”,借用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理念,主张不必执着形迹攀登,而应顿悟本心。全诗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层层递进,终归于空灵超逸之境,充分展现苏轼“外儒内道,亦庄亦禅”的艺术人格。
以上为【南都妙峯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此诗清旷有致,写景如画,而寓意深远,足见坡公晚岁胸次。”
2. 《纪评苏诗》卷三十载纪昀语:“前半写景,后半说理,然理从景出,不觉其枯。‘俯仰尽法界’二语,包罗万象,真能逍遥者方可道得。”
3. 《苏诗补注》引冯应榴曰:“妙峰虽小,而公能于蓬艾间见其亭亭,正所谓‘心中有山’也。末求标指,非欲示路,乃欲启悟耳。”
4. 《历代诗话》录清代吴乔评:“东坡此作,似平淡而实奇崛,似说理而不废形象,盖已入‘无法之法’矣。”
5. 《唐宋诗醇》评:“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结语寓意深远,有禅家棒喝之妙。”
以上为【南都妙峯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