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古仙伯,超然羡门姿。
偶怀济物志,遂为世所縻。
黄龙游帝郊,箫韶凤来仪。
终然反溟极,岂复安笼池。
出入四十年,忧患未尝辞。
一言有归意,阖府谏莫移。
游于物之初,世俗安得知。
我亦世味薄,因循鬓生丝。
出处良细事,从公当有时。
翻译
您本是古代仙人般的高士,超然脱俗,有如羡门子(古仙人)的风姿。
只因偶然怀有济世救物的志向,才被尘世所牵绊。
当年您如黄龙游于帝都郊野,箫韶乐起,凤凰来仪,盛德感召天下。
但终究要回归那浩渺无垠的溟海深渊,岂会长久安于狭小的池笼之中?
四十年来出入朝野,从未推辞过忧国忧民的责任。
如今只要一说出归隐之意,全家上下都劝阻不得。
我皇英明睿智,广求贤才,连草庐茅屋都不放过。
然而若无德高望重之人侍奉左右,又怎能安顿像子思(孔子之孙)那样的贤者呢?
您归来后只需打扫一间静室,内心澄澈虚静,自得其乐。
遨游于万物本初的自然之道,这种境界,世俗之人怎能理解?
我也早已淡薄于人世滋味,却因循苟且,鬓发已生白丝。
出仕或归隐本是细微之事,追随您的脚步,应当就在不远的将来。
以上为【送张安道赴南都留臺】的翻译。
注释
1. 张安道:即张方平(1007—1091),字安道,宋神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封南阳郡公,晚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判南京留臺。
2. 羡门:古仙人羡门子高,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代指超凡脱俗之人。
3. 黄龙游帝郊:典出《汉书·宣帝纪》,黄龙现于新丰,被视为祥瑞,喻张方平曾居庙堂高位。
4. 箫韶凤来仪:《尚书·益稷》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喻德政感召贤才。
5. 溟极:北海极远之处,《庄子·逍遥游》有“北冥有鱼”,喻精神自由之境。
6. 笼池:狭小的池塘,反衬黄龙本当遨游大海,喻朝廷非久居之地。
7. 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儒家代表人物,此处借指贤德之士,需长者辅佐以安其位。
8. 虚白:语出《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指内心澄明空静。
9. 游于物之初:回归自然本源,《庄子》所谓“游乎尘垢之外”。
10. 出处:出仕与退隐,儒家重要人生选择。
以上为【送张安道赴南都留臺】的注释。
评析
苏轼《送张安道赴南都留臺》是一首充满敬仰与哲思的赠别诗,作于熙宁年间张方平(字安道)以太子少师身份出判南京(今河南商丘)留臺之际。
全诗以“仙—儒—隐”三重人格赞美张方平:既具仙人超然之姿,又有儒者济世之志,终归隐逸之趣。
苏轼借黄龙、凤凰等祥瑞意象颂其德业,又以“溟极”“笼池”对比显其精神自由;后段由人及己,抒写自身“世味薄”而“鬓生丝”的无奈,并表达追随其归隐之志。
诗中融合道家“返璞归真”与儒家“用舍行藏”思想,语言庄雅流畅,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苏轼对理想士大夫人格的推崇与对政治现实的疏离。
以上为【送张安道赴南都留臺】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即以“古仙伯”“羡门姿”将张方平置于仙道高度,奠定全诗崇敬基调。
继而“偶怀济物志”一转,点出其入世乃出于仁心,非为名利,故虽“为世所縻”而不失高洁。
中段“黄龙”“凤凰”二典,极赞其昔日德业之盛;“终然反溟极”则预言其必将归隐,逻辑严密,气韵高迈。
写其归志坚定——“阖府谏莫移”,更显其超然决断。
后段由君及臣:“吾君信英睿”表面颂圣,实则暗讽朝廷虽求贤而未必能容真贤;“无人长者侧,何以安子思”巧妙以子思需辅佐为喻,强调张方平之不可替代。
尾段转写自身:“世味薄”“鬓生丝”道尽宦海疲惫,“出处良细事”看似轻描,实为历经沧桑后的彻悟;结句“从公当有时”含蓄表达追随归隐之愿,情深而不露。
全诗融仙逸、儒行、道思于一体,语言典雅而情感真挚,是苏轼赠别诗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杰作。
以上为【送张安道赴南都留臺】的赏析。
辑评
1. 宋·王十朋《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终然反溟极’五字,括尽安道一生出处大节。
”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游于物之初,世俗安得知’,此东坡自道其胸次,亦以许安道也。
”
3.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颂张安道,而处处自寓,结语‘从公当有时’,见其早有林泉之志。
”
4. 当代·孔凡礼《苏轼年谱》:“熙宁间轼屡遭排挤,故于安道之归深致向往,诗中‘世味薄’‘鬓生丝’皆肺腑语。
”
以上为【送张安道赴南都留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