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归去吧,再归去吧,神仙般的帝乡哪里可以期待?
飞鸟归来知道已经疲倦,白云出岫又将去往何方?
回到家中仍牵着幼儿的手,面对流水也依然吟诵诗篇。
春风吹拂我独自前行,并非是为了傲视亲朋故旧。
以上为【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归去来: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达辞官归隐之意。
2. 集字:指从某篇或某人作品中选取现成文字组合成诗,此为苏轼集陶渊明诗句或仿其意而成。
3. 帝乡:原指天帝居所,道家所谓仙境;此处借指朝廷或功名富贵之地,寓难以企及的理想境地。
4. 安可期:如何能够期待,表示希望渺茫。
5. 鸟还知已倦: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表现身心疲惫后回归本真。
6. 云出欲何之:白云飘出山间,将去何处?暗喻仕途奔波、行踪无定,亦含人生迷茫之意。
7. 入室还携幼:回到家中仍牵着孩子,描写家庭生活的温馨与责任。
8. 临流亦赋诗:面对水流仍能吟诗,体现诗人寄情山水、不失雅兴的情怀。
9. 春风吹独往:在春风中独自出行,象征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
10. 不是傲亲知:并非有意疏远或轻视亲友,而是出于内心选择,非矫情孤高。
以上为【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意而作的集字诗十首之一,虽仅录一首,但已可见其精神旨趣。诗中“归去复归去”叠用,强化了诗人对仕途厌倦、向往归隐的迫切心情。“帝乡安可期”借用道教语汇,暗喻仕途或理想之不可企及。后联写居家携幼、临流赋诗,展现平淡生活中的诗意与亲情,末句点明独行非为孤高自许,实为顺应本心,不违自然。全诗语言简淡,意境深远,深得陶诗神韵,亦体现苏轼晚年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晚年思想成熟期的作品,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题与意,抒写自己对仕宦生涯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开篇“归去复归去”连用叠句,语气急切,似内心反复挣扎后的决断,凸显归隐之志的坚定。“帝乡安可期”一句,既是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知,也透露出理想破灭后的无奈。中二联转入日常生活场景,“入室携幼”“临流赋诗”,一静一动,既有家庭温情,又有文人雅趣,展现出退隐生活的真实图景。尾联尤为精妙:“春风吹独往”写形,“不是傲亲知”明心,说明独行非为标榜清高,而是顺应自然、回归本心的生命选择。全诗语言质朴自然,结构紧凑,意境冲淡悠远,既承陶诗之风骨,又见东坡之襟怀,堪称拟陶之作中的上乘之笔。
以上为【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此组诗为苏轼晚年谪居时所作,效陶渊明体,集其语或仿其意,寄托归隐之思。
2. 清·纪昀《纪批苏诗》评此类拟陶诗云:“东坡晚岁,心仪靖节,每于贬所作诗,多取陶语,以寄幽怀。”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及苏轼集字诗现象:“宋人好集前贤诗句,东坡尤擅此道,非徒游戏,实寓身世之感。”
4. 《宋诗精华录》选录苏轼此类诗,称其“外似旷达,内含悲凉,托迹渊明,自抒怀抱”。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研究》指出:“苏轼和陶、拟陶,不仅是文学模仿,更是精神认同,反映其晚年由儒入道、趋于淡泊的思想转变。”
以上为【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