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寒冷的雨纷纷扬扬,几乎化作雪花飘落;游人的鞋履因寒湿而冻住,踩在青苔上极易打滑。我全然不惧严寒,索性带着被子在岩洞深处过夜;洞口之外,浓云密布,夜深却无月光。
以上为【游三游洞】的翻译。
注释
1. 三游洞: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峡口,因唐代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曾同游此地而得名“三游”,后苏轼、苏辙、黄庭坚亦曾游历,称“后三游”。
2. 冻雨:寒冷的雨夹雪或接近冰点的雨水。
3. 霏霏:雨雪纷飞的样子。
4. 屦(jù):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鞋。此处泛指鞋履。
5. 苍苔:青绿色的苔藓,多生于阴湿处。
6. 携被:带着被子,指准备在野外过夜。
7. 岩底:山岩之下,此处指洞内深处。
8. 洞口云深:洞口被浓厚的云雾笼罩。
9. 无月:没有月光,形容夜色昏暗。
10. 此诗见于《苏轼诗集》卷二十九,原题为《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之后的游历之作,实为记游三游洞所作。
以上为【游三游洞】的注释。
评析
此诗描绘了苏轼冬日游览三游洞时的情景,通过“冻雨”“苍苔”“云深夜无月”等意象,营造出幽冷孤寂的氛围。诗人以“不辞携被岩底眠”展现其超然物外、亲近自然的豁达胸襟,体现了宋代士人寄情山水、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将自然之景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是苏轼写景抒怀的佳作之一。
以上为【游三游洞】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简洁笔触勾勒出冬夜游洞的独特体验。首句“冻雨霏霏半成雪”即渲染出严寒氛围,雨雪交加,天地苍茫,为全诗定下清冷基调。次句写游人行动之艰难,“屦冻”“苍苔滑”既写出环境之险涩,也暗示旅途之艰辛。然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不辞携被岩底眠”,表现出诗人不畏困苦、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末句“洞口云深夜无月”再次回归景语,以朦胧云雾与无月之夜收束,留下无限幽远之意。全诗情景交融,前两句写外在之艰,后两句写内心之安,形成张力,彰显苏轼“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境界。其语言质朴而意境高远,体现了宋诗重理趣、尚淡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游三游洞】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引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写景如画,而胸次洒落,不以羁旅为苦,真超然者之言。”
2.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不辞携被岩底眠’,此等句非胸中有万壑者不能道。”
3. 《历代诗话》中《纪评苏诗》引纪昀语:“语极朴素,气自高寒,东坡于荒寒处最能见胸襟。”
4. 《唐宋诗醇》评苏轼诗:“往往于夷险顺逆之间,托物寓怀,自写胸臆,此篇亦可见其一斑。”
以上为【游三游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