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阮籍生性古朴而狂放豁达,避世隐居却沉默无语。
胸中仍存一股浩然之气,一声长啸昂然回荡天地之间。
他高远的情怀超脱万物,不屑与世俗之人争辩是非。
偶然登临高台抒发心志,激昂的啸声震荡乾坤。
清醒时因长啸而振奋,饮酒后则沉醉于昏然状态。
谁能与他一较高下?在乱世之中,如此便足以自保全身。
以上为【阮籍啸臺】的翻译。
注释
1. 阮籍啸台:相传阮籍常在河南尉氏县登台长啸,后人称此地为“啸台”,为古代文人凭吊之所。
2. 阮生:指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以放达任诞著称。
3. 古狂达:古人式的狂放通达,形容其性格不拘礼法、率性自然。
4. 遁世默无言:指阮籍避世隐居,少言寡语,《晋书》载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5. 胸中气:指内心的郁结之气或浩然正气,借长啸以抒发。
6. 长啸独轩轩:轩轩,昂然貌;长啸是魏晋名士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声音悠长激越。
7. 高情遗万物:高尚的情操超越尘世万物,不受外物牵累。
8. 登临偶自写:偶然登高抒发内心情感。“写”通“泻”,倾吐之意。
9. 激越荡乾坤:激昂之声震动天地,极言其情感之强烈。
10. 醒为啸所发,饮为醉所昏:清醒时因长啸而振奋精神,饮酒后则进入混沌状态以避世事。
以上为【阮籍啸臺】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咏阮籍“啸台”之事,赞颂其超然物外、不拘礼法的人格风范,并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阮籍为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以行为怪诞、善作长啸著称。他在政治黑暗的乱世中,以醉酒避祸、以长啸抒怀,表现出一种既愤世嫉俗又明哲保身的生活态度。苏轼身处北宋党争激烈之际,对此深有共鸣。全诗通过“啸”这一独特意象,展现阮籍内在精神的激越与外在行为的孤高,进而揭示其“乱世足自存”的生存智慧。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情感激越而不失节制,体现了苏轼对历史人物深刻的理解与精神上的认同。
以上为【阮籍啸臺】的评析。
赏析
本诗题为《阮籍啸台》,实为借古抒怀之作。苏轼并未描写啸台实景,而是聚焦于阮籍的精神世界,突出其“狂达”与“默言”的矛盾统一——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激荡澎湃。首句“阮生古狂达,遁世默无言”即勾勒出一个避世而不屈服的形象。接着以“犹馀胸中气,长啸独轩轩”点出其情感宣泄的方式:无声处听惊雷。长啸非寻常之声,而是士人精神自由的象征。三、四联进一步升华主题,“高情遗万物”表现其人格之超拔,“登临偶自写”则赋予动作以诗意与哲思。结尾两句尤为深刻:“醒为啸所发,饮为醉所昏”揭示阮籍以醉避祸、以啸明志的双重生存策略;而“谁能与之较,乱世足自存”则是对其智慧的高度肯定。全诗节奏铿锵,情感层层递进,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也暗含诗人自身在仕途风波中的无奈与坚守,堪称咏史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阮籍啸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收录此诗,称其“托兴高远,寄慨遥深”。
2. 清代纪昀评苏轼此诗:“借阮籍之啸,写胸中块垒,语虽简而意自丰。”(见《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此诗写出阮籍之神,亦见东坡胸次。”
4.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东坡咏古,每能化彼为我,如《阮籍啸台》诗,实自道其出处心事。”
5.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借啸台遗迹,抒写士人在政治高压下的精神抗争与自我保全之道。”
以上为【阮籍啸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