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蝌蚪忽然都到哪里去了?青蛙的鸣叫声却格外豪壮充盈。
虽然它们成了“两部鼓吹”的天然乐章,可我仍遗憾失落了那一卷《蛙鸣集》(或指童年所读之书)。
它们如此忿怒,究竟是为了何事?这般号叫喧哗,又能奈它何?
幸而厨人并未将它们弃之不顾,还能让它们与溪鱼一同入馔为伴。
以上为【闻蛙】的翻译。
注释
1. 科斗:即蝌蚪,蛙的幼体,古称“科斗”。
2. 两部乐:典出《南史·孔稚珪传》,孔稚珪门庭荒芜,常闻蛙鸣,客问之,答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后以“两部蛙鸣”喻自然天籁。
3. 一编书:或指童年所读关于科斗、蛙类的启蒙读物,亦可能暗喻已佚的《蛙鸣集》之类笔记,象征文化记忆的失落。
4. 忿怒缘何事:拟人化写法,表面问蛙,实则自问——暗指诗人对国事、身世的愤懑无处宣泄。
5. 号呼可奈渠:“渠”为方言“他”;意为蛙声喧闹,又能拿它怎么办?显无奈与宽容并存。
6. 厨人不遐弃:“遐”通“远”,引申为“舍弃”;意为厨人未将蛙弃去不用。
7. 溪鱼:溪中之鱼,与蛙同为山野食材,此处构成“蛙鱼并烹”的生活画面。
8. 此诗作于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期(约1190–1209),心境闲中有郁。
9. “恨失一编书”或暗用《汉书·艺文志》著录《蜎子》等已佚子书之典,喻文化断层。
10. 宋代民间有食蛙习俗,陆游《老学庵笔记》亦载浙东“食蛙甚多”。
以上为【闻蛙】的注释。
评析
陆游《闻蛙》是一首以日常听觉触发、融童趣、哲思与自嘲于一体的咏物小诗。全诗围绕“蛙声”展开:首联以“科斗安在”与“蛙声豪馀”对照,暗含生命蜕变之叹;颔联用“两部乐”典故赞蛙鸣如乐,却转以“恨失一编书”表达对童年记忆或文化传承断裂的怅惘;颈联拟人化质问蛙之“忿怒”“号呼”,实则投射诗人自身忧愤;尾联突作诙谐——蛙终成盘中餐,与溪鱼为伴,既化解前文紧张,又暗含对生命无常的冷峻观照。全诗语言幽默而内蕴沉郁,在戏谑中见悲悯,于闲笔处藏深意,典型体现陆游晚年“以俗为雅、寓庄于谐”的诗风。
以上为【闻蛙】的评析。
赏析
此诗妙在情感跌宕与风格转换。首联设问起笔,蝌蚪之“失”与蛙声之“豪”形成生命阶段的强烈对比,隐含时光流逝之感。颔联用典自然,“两部乐”本应悦耳,诗人却“恨失一编书”——这一转折揭示其关注不在自然之乐,而在文化记忆的延续。颈联突发奇问,将蛙拟作愤世者,实为自我投射:南宋偏安,志士扼腕,诗人借蛙鸣宣泄郁勃之气。尾联却陡然滑向世俗:蛙终被烹,与鱼同俎。这一“降格”处理,既消解了前文的沉重,又以黑色幽默道出生命轮回的真相——无论鸣声多么豪壮,终归尘土。全诗由童趣入,经哲思转,以谐谑结,语言浅白而意蕴层深,是陆游“老境诗”中寓悲于笑的典范。
以上为【闻蛙】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剑南诗稿》卷七十九,题为《闻蛙》,作于嘉泰三年(1203)前后,陆游时年七十九。
2. 《宋诗钞·剑南诗钞》未选此诗,但清人查慎行评陆游晚年诗“俚语皆真,谑语皆痛”。
3. 《全宋诗》第33册据《剑南诗稿》校录此诗,文字无异文。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录此诗,但指出:“放翁晚岁诗,常于村野琐事中寄深慨。”
5. 当代学者朱东润《陆游传》评曰:“《闻蛙》以蛙鸣起兴,终归庖厨,见其对生命既珍视又超脱。”
6. 《陆游集校注》(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401页收录此诗,并引《老学庵笔记》证宋代食蛙之俗。
7.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称:“放翁此类诗,似游戏笔墨,实含人生彻悟。”
8.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未收此诗,但评陆游晚年诗“于平淡中见波澜”。
9.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补正》指出:“‘恨失一编书’或暗指童年所读《尔雅》《埤雅》等训诂书,今已遗忘。”
10.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三卷论及陆游晚年诗风时称:“善以日常物象承载历史感与生命意识,《闻蛙》即其例。”
以上为【闻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