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广阔的平原在眼前起伏延展,直至天边;连绵的坡地与青翠的山岭横亘于大地之上。忽然间,一座孤塔高耸而出,显得格外突出,在杂乱的群山之中独自明亮醒目。我信步而行,深入幽静之地,走得越远越觉心旷神怡;迎风而立,回望之际不禁心生惊异。原野辽阔如海,田畴层层叠叠,仿佛滚滚波涛,一齐向东倾泻而去。
以上为【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的翻译。
注释
1. 清平镇:宋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周至县一带,为通往楼观台等地的交通要道。
2. 楼观:即楼观台,道教圣地,相传为老子讲经处,位于陕西周至终南山北麓。
3. 五郡:可能指唐代曾设的五郡地区,此处泛指关中西部诸地,或为沿途所经区域的代称。
4. 大秦:非指古罗马帝国,而是指“大秦寺”,唐代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寺院,中国境内最早的基督教寺庙之一,位于长安附近,此地或为另一处同名寺庙。
5. 延生、仙游:均为道观或佛寺名称,具体位置不详,应为当时周至至盩厔一带的宗教场所。
6. 往返四日,得十一诗:苏轼此次出游历时四天,共作十一首诗,本诗为其中第四首,专咏大秦寺所见。
7. 晃荡:形容原野辽阔无际、起伏波动的样子。
8. 坡陀(pō tuó):同“陂陀”,地势倾斜不平,有起伏之意。
9. 翠麓:青翠的山脚。麓,山脚。
10. 迥:高耸突出的样子。
以上为【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历大秦寺途中所作,属于其“寄子由同作”系列之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感受和深沉思索。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平川、翠麓、孤塔、乱山、原田等意象,展现出西北地区开阔雄浑的地理风貌。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尤其尾联以“原田浩如海,滚滚尽东倾”收束,不仅极写视野之壮阔,更暗含人生奔流不息、世事不可逆转的哲思。情感上既有游览之悦,又隐含苍茫之感,体现了苏轼融情入景、即景生情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怀,层层递进。首联“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以宏观视角勾勒出关中西部的地貌特征——平原广袤,山势逶迤,视觉空间极为开阔。颔联“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笔锋一转,聚焦于一座突兀而起的古塔,在杂乱山峦中显得格外醒目,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迥”字既写塔之高,也写其独立不群之态,“明”字则赋予其精神光辉,似有超然尘外之意。颈联“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转入主观体验,写出诗人随性探幽、渐入佳境的心理过程,“却立惊”三字尤为传神,表现了蓦然回首时被壮丽景象震撼的情感瞬间。尾联“原田浩如海,滚滚尽东倾”将视野推向极致,以大海喻田野,以“滚滚”状其动态,极具气势,同时暗含时间流逝、人生东去的隐喻,令人回味无穷。整首诗融合了山水之形、诗人之情与哲理之思,展现了苏轼早期山水诗雄浑与隽永并存的风格。
以上为【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语:“此诗写景高旷,结语尤有吞吐天地之概,盖登临之作,每于极目处动千古之悲。”
2. 《宋诗钞·东坡集》评曰:“‘原田浩如海’一句,气象宏阔,非胸中有万顷波澜者不能道。”
3.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评此诗:“前四句写景,层次分明;后四句入情,自然流出。‘滚滚尽东倾’五字,包孕甚大,可作东坡一生行迹之注脚。”
4. 《历代诗话》引吴乔《围炉诗话》:“苏子瞻游山诸作,多寓理于景,此诗‘孤塔’‘乱山’‘原田’皆非实写,乃心境之映照也。”
5.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集中此类记游诗,实开南宋江湖派先声,尤以‘晃荡平川尽’诸语,可见北宋士人游历风气之盛。”
以上为【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