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小路蜿蜒如修长的巨蟒,山坡低垂仿佛伏卧的巨鳌。
树木不知从哪个朝代就已存在,而人却因这座堂宇显得高远超凡。
我素来崇尚古风,只叹生得太晚未能亲见古人;
偷得片刻闲暇,早已厌倦长久的官场劳顿。
王孙啊,你应及早归隐山林,莫让尘世的污浊沾染了你的衣袍。
以上为【中隐堂诗,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中隐堂:堂名,具体地点不详,可能为某处园林或山中别业,“中隐”意为介于大隐(山林)与小隐(市井)之间的隐居方式,典出白居易《中隐》诗。
2. 径转如修蟒:小路曲折绵长,如同一条巨大的蟒蛇蜿蜒前行。修,长。
3. 坡垂似伏鳌:山坡低缓下垂,形状如同一只伏卧的巨龟(鳌)。古代常以鳌象征稳固或神兽。
4. 树从何代有:树木古老,不知始于何朝何代,极言其历史悠久。
5. 人与此堂高:人因居于此堂而境界提升,体现出精神上的高洁。
6. 好古嗟生晚:喜爱古代风范,却感叹自己出生太晚,未能与古人同世。
7. 偷闲厌久劳:虽偶得清闲,但长期官场奔波已令人厌倦。
8. 王孙:原指贵族子孙,此处泛指有才德之人,或自指,亦可指堂主。
9. 早归隐:劝诫或自勉早日归隐山林,远离俗务。
10. 尘土污君袍:比喻世俗纷扰玷辱高洁之志,袍象征士人身份与节操。
以上为【中隐堂诗,并叙】的注释。
评析
《中隐堂诗并叙》是苏轼在贬谪或仕途困顿时所作的一首抒怀之作,借题咏“中隐堂”表达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仕途劳顿的厌倦。诗中融合写景、抒情与议论,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又有对人生志趣的深刻反思。“中隐”之名暗含白居易“中隐”思想——既不完全遁世,也不沉溺于庙堂,而是择山水之间安身立命。苏轼借此表达自己在仕隐之间的矛盾心理,最终倾向归隐,追求精神自由。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趋于淡泊的心境。
以上为【中隐堂诗,并叙】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言志。首联以“修蟒”“伏鳌”两个奇崛的比喻勾勒出中隐堂周围险峻而雄奇的地貌,极具视觉冲击力,也暗示此地远离尘嚣、天然幽僻。颔联由景及人,通过“树”的古老反衬“人”的短暂,然“人与此堂高”一句陡然提升境界,表明精神可超越时空,与古贤并列。颈联转入内心独白,“好古”与“偷闲”道出诗人文化理想与现实处境的冲突,“嗟生晚”“厌久劳”情感真挚,充满疲惫与无奈。尾联以劝语作结,语气恳切,“王孙早归隐”既是劝人,更是自警,“尘土污君袍”形象而沉重,将世俗比作污秽,凸显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全诗融山水之形、历史之思、人生之感于一体,展现了苏轼在儒释道交融思想影响下的复杂心态,既有入世之责,更有出世之想,堪称“中隐”哲思的诗意呈现。
以上为【中隐堂诗,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径转如修蟒,坡垂似伏鳌’,状景奇崛,非东坡不能道。”
2. 《纪评苏诗》(纪昀评点):“起二语造象雄伟,三四便归平淡,然‘人与此堂高’五字,有寄托,非泛语。”
3.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此诗寄意深远,‘好古嗟生晚’一联,道尽士人千古同慨。”
4.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晚年诗多归于冲淡,然此篇气象犹存峥嵘,盖其性情固难尽掩也。”
5. 《苏轼选集》(王水照、朱刚选注):“‘中隐’之题,正合东坡一生出处之志——不极端避世,亦不沉溺荣利,此诗可谓其人生哲学之缩影。”
以上为【中隐堂诗,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