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游北城东,回首见修竹。
下有朱门家,破墙围古屋。
举鞭叩其户,幽响答空谷。
入门所见夥,十步九移目。
异花兼四方,野鸟喧百族。
其西引溪水,活活转墙曲。
东注入深林,林深窗户绿。
水光兼竹净,时有独立鹄。
林中百尺松,岁久苍鳞蹙。
岂惟此地少,意恐关中独。
小桥过南浦,夹道多乔木。
隐如城百雉,挺若舟千斛。
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
尽东为方池,野雁杂家鹜。
红梨惊合抱,映岛孤云馥。
春光水溶漾,雪阵风翻扑。
其北临长溪,波声卷平陆。
北山卧可见,苍翠间硗秃。
我时来周览,问此谁所筑?
谁家美园囿,籍没不容赎。
此亭破千家,郁郁城之麓。
将军竟何事,虮虱生刀䪅。
何尝载美酒,来此驻车毂。
空使后世人,闻名颈犹缩。
我今官正闲,屡至因休沐。
人生营居止,竟为何人卜。
何当办一身,永与清景逐。
翻译
清晨我游览到北城之东,回头望去只见修长的竹林。
下面有一户朱门人家,破败的墙垣围着古老的屋舍。
举起马鞭轻叩门扉,只听幽深的回响在空谷中应答。
一入门内所见繁多,每走十步就要九次移目观望。
奇花异草来自四方,野鸟鸣叫百族喧哗。
西边引来溪水,潺潺流动绕过墙角。
向东注入幽深的树林,林深之处窗户映出绿意。
水光与竹色交相洁净,不时有孤鹤独立其间。
林中有高达百尺的松树,年岁久远树皮如苍老的鳞片紧缩。
岂止是此地少见,恐怕在整个关中也独一无二。
小桥横跨向南岸,两岸道路旁多是高大的树木。
园景隐然如百雉之城,挺立似千斛之舟。
树影浓密,日光暗淡;秋气萧瑟,悄然积聚。
园子最东边是一个方池,野雁与家鸭混杂其中。
红梨树粗大需合抱,倒映水中,岛屿上飘散着孤云般的芬芳。
春光在水面荡漾如溶化,雪白的花阵随风翻卷扑面。
园子北面濒临一条长长的溪流,波声滚滚,仿佛席卷平坦的陆地。
北山静静卧伏可见,青翠之中夹杂着贫瘠荒秃。
我此时来此周详观览,不禁发问:这是谁人所建?
据说昔日李将军,趁着乱世险局,依仗权势欺凌衰微百姓。
他抽钱计算人口,苛税甚至未放过羹粥。
当年强夺民间田产,百姓失去生计怎敢哭泣?
哪家拥有如此美丽的园林,一旦籍没便永难赎回?
这座亭园毁掉了千户人家,郁然矗立在城脚之下。
将军最终做了些什么?不过让虱子在刀鞘里滋生罢了。
何曾见他载着美酒,来此悠然停车驻足?
徒然让后世人听到其名,脖颈仍因畏惧而收缩。
我现在官职清闲,屡次因休沐而来此游览。
人生经营居所,究竟又是为谁而谋划?
何时才能安顿自身,永远与这清幽美景相伴相逐?
---
以上为【凤翔八观 · 其七 · 李氏园】的翻译。
注释
1. **凤翔八观**: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游历当地名胜古迹所作八首纪游诗,合称《凤翔八观》。
2. **北城东**:指凤翔府城东北一带,李氏园所在地。
3. **朱门家**:红漆大门的人家,代指富贵之家,此处已破败。
4. **活活转墙曲**:活活,水流声;形容溪水绕墙而流。
5. **窗户绿**:林木茂密,绿色映照在窗棂之上。
6. **独立鹄**:孤独站立的天鹅或白鹭,象征高洁。
7. **苍鳞蹙**:形容老松树皮如苍老的鱼鳞般皱缩。
8.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古都所在,文化富庶之地。
9.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此处为园中桥南通往之地。
10. **李将军**:据考可能指五代时割据军阀李茂贞(原名宋文通),曾任凤翔节度使,恃险专横,广占田宅。
11. **负险乘衰叔**:凭借地势险要,在国家衰乱之际崛起。“叔”或为“季”之误,指末世。
12. **抽钱算间口**:按人头征税,连基本饮食也不放过,极言苛敛。
13. **榷羹粥**:榷,专卖;谓连稀饭都要征税,夸张说法,强调剥削之酷。
14. **籍没不容赎**:没收财产不得赎回,说明园产来源非法且不可逆转。
15. **郁郁城之麓**:郁郁,茂盛貌;指园林位于城墙脚下,气势显赫。
16. **虮虱生刀䪅**:虮虱,虱子卵;刀䪅(hù),刀鞘;讽刺将军虽握兵权,终无所成,唯生虱卵而已。
17. **驻车毂**:停车逗留;毂,车轮中心,代指车辆。
18. **闻名颈犹缩**:听到名字就吓得缩脖子,极言其暴虐令人畏惧。
19. **休沐**:古代官吏休息沐浴之日,相当于今之周末休假。
20. **营居止**:经营居住之所;卜,选择。
---
以上为【凤翔八观 · 其七 · 李氏园】的注释。
评析
《凤翔八观·其七·李氏园》是苏轼早年任凤翔府签判期间所作组诗中的第七首,通过描写一座废弃贵族园林的景象,深刻揭示了权贵豪夺民产、奢靡享乐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权力腐败的批判。全诗以写景起笔,逐步转入抒情与议论,情景交融,层层递进。前半部分极写园林之美——奇花、流水、松竹、孤鹤,意境清幽;后半则追溯其建造之由,揭露其“破千家”而成的事实,形成强烈对比。结尾由景及情,发出人生归宿之问,体现苏轼早期即具有的民本思想与超脱情怀。此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也展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的政治良知。
---
以上为【凤翔八观 · 其七 · 李氏园】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景,描绘李氏园的自然景观之美;第二部分叙事兼议论,追述园林建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代价;第三部分抒怀,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慨与价值取向。
开篇以“朝游”引入,视线由远及近,从“修竹”到“朱门家”,营造出一种荒凉与幽静交织的氛围。随后细致刻画园中景致:花鸟纷繁、溪流蜿蜒、松竹交映、孤鹤独立,画面丰富而富有生机,显示出园林设计之精妙。然而,这美丽背后隐藏着沉重的社会代价——诗人笔锋陡转,追问“谁所筑”,引出李将军“夺民田”“破千家”的历史真相,将审美体验转化为道德批判。
尤为深刻的是,苏轼并未停留在谴责层面,而是进一步指出:这位将军“虮虱生刀䪅”,并未真正享受园林之乐,反而成为历史的笑柄。这种“得而不享”的讽刺,深化了主题——权力与财富若建立在压迫之上,终将空虚无益。
结尾处,诗人由他人之园想到自身处境,“人生营居止,竟为何人卜”,透露出对仕途与归隐的思考。最后两句“何当办一身,永与清景逐”,既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预示了苏轼日后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艺术上,此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善用对比(美园与民怨、昔日权势与今日荒芜)、象征(孤鹄、老松)和反讽(将军竟不如一鹤之自在),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成熟。
---
以上为【凤翔八观 · 其七 · 李氏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写园而意不在园,借景抒愤,实为讽世之作。”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起手清远,中幅铺陈有态,转入感慨,沉痛激烈,结处悠然出尘,非俗手所能。”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李氏园者,盖五代李茂贞旧邸也。苏子借此以讥时政,所谓‘破千家’者,岂独昔人哉?”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八观诸作,此为最胜。写景处如画,论事处如史,抒情处如骚,集数体于一篇,东坡才力可见。”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以园林之美反衬建造之罪,以自然之静对照人事之浊,层层推进,卒章显志,足见其仁政爱民之心。”
以上为【凤翔八观 · 其七 · 李氏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