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边沙洲上烟雾迷蒙,来往行人早已厌倦了喧嚣低俗的环境。
乡间集市上人们分割獐子,一片纷乱;官船渡江行动迟缓。
出游的人大多忙着占卜问卦,粗朴的乡民全都带着龟甲(用于占卜)。
夕阳西下,江面空阔寂静,却没有人吟唱楚地的歌谣。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沙头:江边沙洲之地。
2. 烟漠漠:形容烟雾弥漫、朦胧不清的样子。
3. 厌喧卑:厌倦喧嚣而低俗的环境。喧,嘈杂;卑,指庸俗低下。
4. 野市:乡间集市。
5. 分獐闹:分割獐子时人群喧闹。獐,一种鹿科动物,古时常作猎物或祭品。
6. 官船过渡迟:官方船只渡江行动缓慢,或因程序繁琐或水流不利。
7. 游人多问卜:出游者频繁求问占卜吉凶。
8. 伧叟:粗野的老翁,带轻蔑意味,指当地乡民。
9. 携龟:携带龟甲,古人用龟甲灼烧以占卜吉凶。
10.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总集,亦泛指楚地文学,此处象征高雅文化或士人情怀。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作于被贬黄州期间途经荆州时所作,是《荆州十首》之一。全诗以简淡之笔描绘荆州风物,通过对市井喧闹、民俗占卜、江天静寂等场景的刻画,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俗的疏离感与内心孤寂之情。前四句写动景,后四句转静,形成鲜明对比,末句“无人唱楚辞”尤为深沉,既暗含对楚文化衰微的感慨,也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惆怅。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冷静观察、寄情山水的胸襟。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首联“沙头烟漠漠,来往厌喧卑”以景起兴,渲染出一种苍茫而压抑的氛围。“烟漠漠”不仅写视觉之景,更暗示心境之迷惘;“厌喧卑”直抒胸臆,表达对世俗烦扰的反感。颔联“野市分獐闹,官船过渡迟”转入具体场景描写,一动一静,市井之“闹”与官船之“迟”形成张力,暗讽民间无序与官府低效。颈联“游人多问卜,伧叟尽携龟”进一步聚焦民俗,突出当地人迷信风气之盛,也反衬出诗人理性超脱的态度。尾联“日暮江天静,无人唱楚辞”陡然宕开,由动入静,境界大开。江天一色、万籁俱寂之际,却无一人吟咏《楚辞》,既是实写,更是象征——高洁志趣无人理解,历史文化精神已然失落。此句化用屈原典故,寄寓深远,余韵悠长。全诗语言平实而不乏厚重,情感内敛而极具张力,堪称苏轼贬谪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写景如画,寓意深远,得杜陵遗意”。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评曰:“前四语写俗情市态,曲尽其状;后四语转入沉思,结语悠然有不尽之意。”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录此诗,谓:“东坡在黄州诸作,此为清绝。‘无人唱楚辞’七字,寄托遥深,可与‘大江东去’并读。”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在笔记中提及:“苏集中此类小诗,看似平淡,实含讥世之意,尤以末句见骨。”
5. 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此诗通过民俗描写与历史意象的对照,表现了文化失落的忧思,是苏轼哲理化审美的一例。”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