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红色的栏杆矗立在城池的东角,曾是五代十国时期高季兴(高王)在此眺望江沙之处。眼前的江山已非昔日一国所有,战事频仍,烽火连天,令人畏惧通往巴蜀的三巴险道。战士的尸骨早已埋没在萧瑟的秋草之中,危楼孤耸,斜倚着残破的晚霞。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相继逝去,如今只见平凡百姓如鱼虾般纷扰奔忙。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荆州:古地名,今湖北荆州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五代时为高季兴所据,建立荆南政权。
2. 朱槛:红色的栏杆,指城楼上的栏杆,象征登临之所。
3. 城东角:指荆州城东隅的城楼或高台,为登高望远之地。
4. 高王:指南平王高季兴(858–928),五代十国时期荆南政权的建立者,被后梁封为渤海王,史称“南平”或“荆南”。
5. 望沙:指高季兴登临观望江边沙洲,亦可引申为巡视疆土、图谋霸业。
6. 江山非一国:指荆州一带历经战乱,政权更迭,不再属于统一国家,而是分裂割据之地。
7. 烽火畏三巴: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泛指四川东部地区,地势险要,战乱频繁,故言“畏”。烽火象征战事不断。
8. 战骨沦秋草:战死将士的尸骨埋没于荒草之中,无人凭吊,极言战乱之惨烈与时间之无情。
9. 危楼倚断霞:高楼濒临倒塌,仿佛倚靠在残破的晚霞之上,营造出凄美苍凉的意境。
10. 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皆已消逝,如今世间只见芸芸众生如鱼虾般忙碌纷扰,表达对历史变迁与人事代谢的深沉感慨。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题为《荆州十首》之一,借登临怀古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全诗以荆州古城为背景,通过追忆五代时高季兴割据荆南的历史,感慨江山易主、英雄不再的沧桑变迁。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结合,寓情于景,以“战骨”“危楼”“断霞”等意象渲染出苍凉氛围,末句“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尤为警策,既讽刺了乱世中英雄湮灭,又暗含对现实庸碌众生的悲悯与无奈,体现出苏轼深沉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贬谪途中所作《荆州十首》中的一首,风格沉郁,意境深远。首联点明地点与历史人物,以“朱槛”与“高王”勾连古今,开启怀古之思。颔联由近及远,写江山破碎、战乱不息,凸显时代动荡。“非一国”与“畏三巴”对仗工整,情感凝重。颈联转入视觉意象,“战骨”与“危楼”并置,生死对照,悲怆顿生;“秋草”“断霞”渲染出衰飒之气,极具画面感。尾联直抒胸臆,“百年豪杰尽”一句慨叹历史长河中英雄的湮灭,而“扰扰见鱼虾”则以微小生物喻指世俗众生,形成巨大反差,既有对往昔的追思,也有对现实的冷峻审视。全诗语言简练,意象密集,情感层层递进,充分展现了苏轼在政治失意之际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反思。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此诗语带苍茫,感慨系之。‘战骨沦秋草’,沉痛入骨;‘危楼倚断霞’,写景如画。结语尤觉冷隽。”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东坡《荆州》诸作,多寓兴亡之感。此首尤得杜陵遗意,气象虽不如,而情致过之。”
3.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此等语非胸中包孕古今者不能道。东坡于荆楚间所作,每多此类感慨。”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荆南僻陋,然自高季兴以来,亦为兵家必争。东坡过此,不独咏史,实有身世之感。‘危楼倚断霞’五字,足抵一篇《芜城赋》。”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