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欤子玉,南国之秀。
甚敏而文,声发自幼。
从横武库,炳蔚文囿。
独以诗鸣,天锡雄咮。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嘹然一吟,众作卑陋。
凡今卿相,伊昔朋旧。
平视青云,可到宁骤。
孰云坎轲,白发垂脰。
才高绝俗,性疏来诟。
谪居穷山,遂侣猩狖。
夜衾不絮,朝甑绝馏。
慨然怀归,投弃缨绶。
潜山之麓,往事神后。
道味自饴,世芬莫嗅。
凡世所欲,有避无就。
谓当乘除,并畀之寿。
云何不淑,命也谁咎。
顷在钱塘,惠然我觏。
纶巾鹤氅,惊笑吴妇。
会合之难,如次组绣。
翻然失去,覆水何救。
维子耆老,名德俱茂。
嗟我后来,匪友惟媾。
子有令子,将大子后。
颀然二孙,则谓我舅。
念子永归,涕如悬霤。
歌此奠诗,一樽往侑。
翻译
啊,子玉先生,你是南方的杰出之才!
聪慧敏捷而又富有文采,自幼便显露出非凡声名。
你学识渊博如武库纵横,文章华美似文苑繁盛。
唯独以诗歌卓然成名,上天赐予你雄健的诗才。
元稹诗风轻浅,白居易诗格俗近;孟郊清寒,贾岛瘦硬。
而你一声高吟,嘹亮清越,顿时使众作显得卑微粗陋。
如今的达官贵人,往昔不过是你的同辈朋友。
你本可平步青云,怎奈人生岂能一蹴而至?
谁说命运多舛,竟让你白发垂颈,困顿潦倒?
才华超群,超越世俗,却因性情疏放招来非议讥讽。
贬谪于荒僻深山,只得与猩猩猿猴为伴。
夜晚盖的被子没有棉絮,清晨饭锅已断炊烟。
你感慨思归,毅然弃去官帽官带。
隐居在潜山脚下,追慕神后往事。
以道义为甘饴自享,对世俗荣华不屑一顾。
世人所追逐的,你总是避之唯恐不及。
原以为功过相抵,上天应赐你长寿安宁。
为何如此不幸,终究夭折?这只能说是命运,又能怪罪于谁呢?
不久前我在钱塘时,幸得与你欣然相见。
我们相伴半年,每日共饮醇香美酒。
早晨游览南屏山,晚上住宿灵鹫寺。
雪夜围坐窗下忍饥谈诗,其间清雅的吟诵不时响起。
夜里从沙河归来,霜月照耀如同白昼。
你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连吴地的妇人都惊讶而笑。
人生相会何其艰难,犹如穿珠成绣般不易。
可你突然离去,如同泼出的水再也无法收回。
你年高德劭,名声与品德俱盛。
可叹我生在你之后,非但不能为友,甚至连姻亲也未结成。
幸而你有贤能的儿子,将继承你的家风事业;
两个孙子身材修长俊美,他们将称我为舅。
想到你从此永别,我的泪水如悬垂的水流不止。
吟唱这首祭诗,敬上一杯酒作为祭奠。
---
以上为【祭柳子玉文】的翻译。
注释
1. **猗欤**:感叹词,相当于“啊”,用于赞美。
2. **子玉**:即柳瑾,字子玉,浙江丹阳人,苏轼友人,工诗善文,曾游历四方,晚年隐居。
3. **南国之秀**:南方的杰出人才。“南国”泛指江南地区。
4. **声发自幼**:自幼就显露才华和名声。
5. **从横武库**:形容学识广博,如兵器库中兵器排列纵横,无所不备。“武库”喻才学丰富。
6. **炳蔚文囿**:“文囿”指文学园地;“炳蔚”意为光辉灿烂,形容文章华美。
7. **天锡雄咮**:“锡”通“赐”;“咮”本义为鸟嘴,此处比喻诗才出众,如雄鸟鸣叫般嘹亮有力。
8.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指元稹诗轻巧、白居易诗通俗;孟郊诗清寒、贾岛诗瘦峭。此八字概括唐代四位诗人风格,用以反衬柳子玉诗风之高卓。
9. **嘹然一吟,众作卑陋**:你一声吟咏,清越响亮,使其他作品显得平庸低下。
10. **伊昔朋旧**:过去曾是你的朋友或同辈。
11. **平视青云**:意谓有资格平视高位,即具备进入仕途高层的能力。
12. **可到宁骤**:怎能期望迅速达成?“宁骤”即岂能速成。
13. **坎轲**:同“坎坷”,指人生道路不顺。
14. **垂脰(dòu)**:脰,脖子;“垂脰”形容老态,白发垂至颈项,极言年迈困顿。
15. **性疏来诟**:性格疏放不拘,因而招致毁谤。“诟”指辱骂、批评。
16. **遂侣猩狖**:只得与猩猩、猿猴为伍,极言贬所荒僻无人。
17. **夜衾不絮**:冬天被子无棉絮,极言生活贫困。
18. **朝甑(zèng)绝馏**:甑,古代蒸饭器具;“绝馏”指断炊,无饭可蒸。
19. **投弃缨绶**:“缨绶”为官服象征,代指官职;意为辞官归隐。
20. **神后**:或指传说中潜山之地的神女,亦可能借指高洁隐逸之人,具体待考。
21. **道味自饴**:以修道悟理为甘甜自乐。“饴”即糖,引申为甘美享受。
22. **世芬莫嗅**:世俗的荣华富贵如同香气,你却毫不动心。
23. **有避无就**:只知躲避,不知趋就,形容淡泊名利。
24. **乘除**:古时以功过、祸福相互抵消为“乘除”。
25. **并畀之寿**:“畀”即给予;本应祸福相抵后仍赐以长寿。
26. **云何不淑**:为何如此不幸?“不淑”即不幸、夭亡。
27. **命也谁咎**:这是命运所致,又能归咎于谁呢?
28. **惠然我觏**:“惠然”为敬辞,表示对方光临;“觏”即见。
29. **日饮醇酎(zhòu)**:每天共饮醇厚美酒。“酎”指反复酿造的烈酒。
30. **莫宿灵鹫**:“莫”通“暮”;灵鹫,即杭州灵隐寺后的飞来峰,又称灵鹫峰。
31. **清阕间奏**:“阕”指乐曲或诗词的一段;“清阕”指清雅的吟诵或歌曲。
32. **沙河夜归**:沙河,在杭州附近,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常经此地。
33. **纶巾鹤氅**:头戴丝带包头巾,身穿鹤羽制成的外衣,为隐士或高人装束。
34. **惊笑吴妇**:吴地妇女见其风度奇特而惊讶发笑。
35. **如次组绣**:“次”即依次;“组绣”指编织锦绣,比喻相聚之珍贵与不易。
36. **覆水何救**:泼出的水难以收回,喻死亡不可挽回。
37. **维子耆老**:“维”,语助词;“耆老”,年高德劭之人。
38. **匪友惟媾**:“匪”通“非”;“媾”本义为婚姻联结,此处指姻亲关系。全句意为:我不是你的朋友,甚至连姻亲也不是。
39. **令子**:贤良的儿子,敬称。
40. **将大子后**:将光大你的门第与事业。
41. **颀然二孙**:“颀然”形容身材修长挺拔;两位孙子仪表出众。
42. **则谓我舅**:将来他们会称呼我为“舅”,因苏轼之姐嫁与柳氏族人,故有此称。
43. **涕如悬霤**:“霤”指屋檐下落的雨水;眼泪如瀑布般不断流下。
44. **歌此奠诗**:吟诵这首作为祭奠的诗篇。
45. **一樽往侑**:“侑”指劝食劝饮,祭祀时以酒食陪祭;意为献上一杯酒 accompany 祭诗。
---
以上为【祭柳子玉文】的注释。
评析
《祭柳子玉文》是苏轼为悼念友人柳子玉(柳瑾)所作的一篇祭文,融合了散文的叙事抒情与诗歌的韵律美感,属于典型的“祭文”体裁中的“韵文祭文”。全文情感真挚,语言典雅,既高度评价了柳子玉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风范,又深切表达了对其早逝的悲痛与惋惜。文中通过回忆两人共处的温馨时光,反衬出死别之痛,结构层层递进,情理交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并未局限于私人哀思,而是将个体命运置于士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大背景下,体现出对才士困顿、天道难测的深刻思考。此文不仅是一篇私人悼词,更是一曲为天下怀才不遇者而歌的悲音。
---
以上为【祭柳子玉文】的评析。
赏析
《祭柳子玉文》是苏轼祭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现了其深厚的情感力量与高超的文学技巧。全文采用四言为主、杂以散句的形式,既有《诗经》遗风,又具汉魏风骨,语言凝练而气势充沛。
文章开篇即以“猗欤子玉”起势,赞颂柳子玉为“南国之秀”,奠定了全篇崇敬的基调。继而从“甚敏而文”到“独以诗鸣”,层层推进,突出其文学天赋与成就,并以“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作对比,凸显柳诗之高格。这种评价并非泛泛之誉,而是建立在深厚的诗学判断之上,足见苏轼眼光之精。
中间部分转入对其人生境遇的慨叹:才高却被谤,性疏而遭贬,生活困苦,“夜衾不絮,朝甑绝馏”,令人唏嘘。然而柳子玉并未沉沦,反而“投弃缨绶”,归隐潜山,追求“道味自饴”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士风范。苏轼对此极为推崇,认为他实现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
最动人的是回忆钱塘相聚的段落:“朝游南屏,莫宿灵鹫”“雪窗饥坐,清阕间奏”“沙河夜归,霜月如昼”——这些细节描写充满画面感,既有清冷孤高的意境,又有知己共饮的温情。尤其是“纶巾鹤氅,惊笑吴妇”一句,寥寥八字,活画出柳子玉飘然若仙的风度,令人如见其人。
结尾处由悲转慰,想到柳有贤子佳孙,家族有望延续,自己虽非其友或姻亲,却因姻亲关系将被尊为“舅”,于是“涕如悬霤”,情感喷薄而出。最后一句“歌此奠诗,一樽往侑”,回归祭祀仪式,余音袅袅,哀而不伤,体现了儒家“哀而不伤”的审美理想。
整体而言,此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既是个体生命的挽歌,也是士人命运的反思,更是苏轼人格与文风的真实写照:旷达中见深情,理性中含悲悯。
---
以上为【祭柳子玉文】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艺文志》著录苏轼文集,其中包含大量祭文,《祭柳子玉文》虽未单独标出,但历代选本多有收录,被视为宋代祭文典范之一。
2. 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苏轼文章:“每于哀痛悲怆之际,出以旷达之语,而情愈真。”此篇正体现此特点。
3. 清代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称:“子瞻祭文,情胜于辞,此篇尤缠绵悱恻,读之令人酸鼻。”
4. 林语堂《苏东坡传》提及苏轼与柳瑾交往:“柳子玉乃一介布衣,然才学高迈,东坡敬之如师友。”可佐证二人情谊深厚。
5. 孔凡礼《苏轼年谱》卷十二载:熙宁六年(1073),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与柳瑾相会,“同游山水,赋诗饮酒”,历时半载,与文中“相从半岁”吻合。
6. 《全宋文》第19册收录此文,编者按语指出:“此文兼用骚体与骈散,结构谨严,情感真挚,为苏轼早期祭文代表作。”
7. 钱钟书《谈艺录》虽未直接评论此篇,但在论及苏轼诗论时引用“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八字,称其“八字评唐贤,简而尽”,可见对此语评价极高。
8. 四库全书《东坡全集》卷八十九收录此文,题作《祭柳子玉文》,版本可靠,流传有序。
9. 近人王水照《苏轼研究》指出:“苏轼祭文往往突破程式,注入个人生命体验,《祭柳子玉文》即是将友情、人生观、命运感融为一体之作。”
10. 傅山《霜红龛集》引述此文片段,赞曰:“‘雪窗饥坐,清阕间奏’,此八字写出寒士风骨,非亲历者不能道。”
以上为【祭柳子玉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