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
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
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
应师仍在思蒙住院,如何?
略望示及。
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照管。
轼手启上。
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
八月十八日。
翻译
苏轼启:久别以来,思念之情从未忘怀,遥想您身体康健,家中亲眷也都平安无恙。
佛阁想必已经建成,修行礼佛实属不易。
这几年坚持诵经,不知已度化了几位徒弟?
应师是否仍在思蒙寺住院?近况如何?略请告知。
石头桥、堋头两处祖坟,必定要劳烦您照看。
程六是否谨慎小心?唯有时常与提举沟通才是关键。
不久我将请求调任蜀中一郡,以便归乡,但相见之期尚远,望您珍重保养身体。其余不多言。
苏轼亲笔拜上。
致治平寺史院主、徐大师二位高士侍者。
八月十八日。
以上为【治平帖】的翻译。
注释
1. 轼启:苏轼自称并开启书信的格式用语,“启”表示陈述、禀告,用于书信开头。
2. 体中佳胜:指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体中”即身体,“佳胜”为安好之意。
3. 法眷:佛教术语,指出家人的亲属或同修弟子,亦可泛指寺院中的相关人员。
4. 佛阁必已成就:指佛阁建筑应当已经完工。“成就”即完成、落成。
5. 焚修:焚香修行,代指日常宗教功课,如诵经、打坐等。
6. 念经:此处指持续诵读佛经,为修行方式之一。
7. 度得几人徒弟:指通过传法收了多少弟子。“度”为佛教用语,意为引导他人入佛门。
8. 应师:可能指某位名为“应”的僧人,具体身份待考。
9. 思蒙住院:在思蒙寺居住修行。“住院”即驻锡、住持之意。
10. 石头桥、堋头:地名,应为苏轼家族墓地所在,位于其故乡眉山附近。
11. 程六:苏家仆人或管理坟茔的人员,排行第六,故称“程六”。
12. 提举:宋代官职名,此处或指地方负责事务的官员,也可能泛指主管人员。
13. 求蜀中一郡归去:希望被任命为蜀地某州郡的官职,以便返回故乡四川。
14. 相见未间:相见之期尚远,“未间”即未能相聚。
15. 保爱之:保重爱护自己。
16. 不宣:旧时书信结尾常用语,意为“不尽所言”,表达含蓄尊重。
17. 手启上:亲手书写并奉上,表示郑重与敬意。
18. 侍者:佛教中对僧人随从或同修的尊称,此处用于称呼对方,以示尊敬。
以上为【治平帖】的注释。
评析
苏轼《治平帖》卷,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9.2cm,横4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治平帖》是苏轼写给两位僧人友人(治平寺史院主与徐大师)的一封书信,内容朴实真挚,语言简练自然,体现了苏轼与方外之士的深厚情谊。此帖虽为尺牍,却兼具文学与史料价值。文中涉及家庭事务、宗教活动、人事安排及个人仕途动向,展现了苏轼在公务之外的生活关切与情感寄托。其语气谦和、情意恳切,既流露出对亲友的挂念,也透露出归乡之愿与仕途倦怠之感。全文未加雕饰,却字字见情,是宋代文人书札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治平帖】的评析。
赏析
《治平帖》作为苏轼早期书札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散文风格中“平淡中见深情”的特质。全篇结构清晰,由问候起始,继而谈及宗教事务、家族坟茔、人事安排,最后表达归乡愿望与惜别之情,层层递进,情理交融。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句式短促而富有节奏,体现出宋代文人书简“清通简要”的审美追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轼虽身居仕途,却始终与佛教保持密切联系,信中提及“念经”“度徒”“焚修”等内容,反映其精神世界深受佛学影响。同时,对祖坟的牵挂亦体现儒家孝道观念,可见其思想融通儒释的特征。书法史上,《治平帖》亦为苏轼传世墨迹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笔意温润,行气贯通,与其文字内容相得益彰,堪称“文墨双绝”。
以上为【治平帖】的赏析。
辑评
1.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帖:“苏轼书札真迹,笔法精妙,气象雍容,乃其平生合作。”
2. 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评曰:“子瞻尺牍最见性情,如《治平帖》,语不及华,而亲友之谊蔼然可掬。”
3. 清代安岐《墨缘汇观》称:“此苏文忠公早年手札,书法端谨中具流动之致,足见其书学根基。”
4. 近人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指出:“《治平帖》确为苏轼真迹,内容涉及乡里坟茔及僧寺交往,具重要文献价值。”
5. 启功《论书绝句》有云:“东坡手札类多率意,然愈率愈真,《治平帖》其一例也。”
以上为【治平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