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齐】
二子让国,相将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黄虞。
贞风淩俗,爰感懦夫。
【箕子】
去乡之感,犹有迟迟。
矧伊代谢,触物皆非。
哀哀箕子,云胡能夷!
狡童之歌,凄矣其悲。
【管鲍】
知人未易,相知实难。
淡美初交,利乖岁寒。
管生称心,鲍叔必安。
奇情双亮,令名俱完。
【程杵】
遗生良难,士为知己。
望义如归,允伊二子。
程生挥剑,惧兹馀耻。
令德永闻,百代见纪。
【七十二弟子】
恂恂舞雩,莫曰匪贤。
俱映日月,共餐至言。
恸由才难,感为情牵。
回也早夭,赐独长年。
【屈贾】
进德修业,将以及时。
如彼稷契,孰不愿之?
嗟乎二贤,逢世多疑。
【韩非】
哀矣韩生,竟死《说难》。
【鲁二儒】
易代随时,迷变则愚。
介介若人,特为贞夫。
德不百年,污我诗书。
逝然不顾,被褐幽居。
【张长公】
远哉长公,萧然何事?
世路多端,皆为我异。
敛辔朅来,独养其志。
寝迹穷年,谁知斯意?
翻译
【伯夷、叔齐】
(夷齐) 两位先生互让君位,一同去到海角天涯。遭遇天命革新的时代,隐居避世,困守穷居。采食薇菜,高声歌唱,感慨地追怀黄帝虞舜的盛世。坚贞的风操凌越凡俗,于是感化了那些懦弱的人。
【箕子】
(箕子) 离乡去国的感触,尚且令人步履彷徨。何况是朝代更迭,触目所见事物皆已改变。悲伤啊,箕子,内心如何能平静!《麦秀》之歌,唱得何等凄厉悲怆!
【管仲与鲍叔牙】
(管鲍) 了解一个人本不容易,成为知音更是困难。初交时淡薄美好,却往往因利益冲突而在严峻的考验中分手。管仲能称心而行,鲍叔牙定能理解安心。这份非凡的情谊双方皆显光辉,美好的名声得以共同保全。
【程婴与公孙杵臼】
(程杵) 舍弃生命实在艰难,但士人可以为知己而死。追求道义,视死如归,程婴与公孙杵臼确实如此。程婴挥剑自勉,是惧怕未能尽责而蒙受耻辱。他们美好的德行永世传扬,百代之后仍被记载。
【孔门七十二弟子】
(七十二弟子) 在舞雩台下恭顺向学的弟子,无人不说是贤德之人。他们都与孔子日月般的光辉相互映照,一同领受精妙的言论。孔子为颜回悲恸是由于人才难得,伤感为真情所牵动。颜回早早夭亡,而端木赐(子贡)却独享长寿。
【屈原与贾谊】
(屈贾) 增进德行、研修学业,本打算及时施展才能。像那稷与契一样的贤臣,谁不向往?可叹这两位贤士,遭逢的世道却多猜忌。屈原通过占卜抒发心志,贾谊因感于鵩鸟而献上辞赋。
【韩非】
(韩非) 丰美的狐狸隐藏于洞穴,却因华丽的皮毛给自己招来灾祸。君子若错失时机,只能到老守着门关。机巧的行为会积聚灾祸,嫉妒的辩才招致忧患。可悲啊韩非,最终死于自己所作的《说难》。
【鲁国二儒】
(鲁二儒) 朝代更替应顺应时势,但迷惑于变节则是愚蠢。耿介孤高的这两位儒生,确是特立的忠贞之士。他们声称(新朝的)德行不能持久,玷污了我们诗书的正道。决然离去,毫不留恋,身着粗布衣,幽居避世。
【张长公】
(张长公) 高远啊张长公,寂寥萧索所为何事?世间道路纷繁复杂,都与我志向相异。收起马缰,辞官归来,独自涵养自己的心志。隐匿行迹,直至终老,谁能明白他这番心意?
以上为【读史述九章】的翻译。
注释
夷齐: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以互相让王位,先后都逃往北海。周武王伐纣,他们曾扣马谏阻。周统一中国,他们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详见《史记 伯夷列传》
相将:互相扶持。
海隅:北海滨。《孟子 尽心》“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
天人革命:是说周武王的伐纣,是应天顺人的革命。《易经 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绝景:同“绝影”,灭绝踪迹。指隐居离开人间世。
黄虞:黄帝、虞舜。
懦夫:怯懦的人。《孟子 万章》“伯夷,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箕子:殷纣大臣。纣杀比干,箕子惧,假装疯癫,做了奴隶,为纣所囚禁。周武王灭殷,释放了箕子。事见《史记 殷本纪》
代谢:指朝代更换。
云胡能夷:说什么能平静下来。夷,平。
狡童之歌:《史记 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此歌,《尚书大传》作微子诗,文字略异。
夷齐: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之子,互让君位,后因不食周粟而死。
天人革命:指周武王伐纣,以周代商,被视为顺应天命的变革。
黄虞:黄帝与虞舜,儒家推崇的上古圣王。
箕子:商纣王叔父,因劝谏被囚,周灭商后,作《麦秀》之歌抒发亡国之痛。
矧伊:况且。
管鲍:管仲与鲍叔牙,春秋时人,鲍叔牙深知管仲,后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利乖岁寒:因利益冲突而在像岁寒(比喻困境)那样的考验下分离。
程杵:程婴与公孙杵臼,春秋时晋国人,为保全赵氏孤儿,先后赴死。
望义如归:追求道义如同回家一样自然。
七十二弟子:指孔子的主要门徒。
舞雩:鲁国求雨的祭坛,也是孔子与弟子讲学论道之处。
屈贾:屈原,战国时楚国诗人;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二人皆才高被贬。
感鵩献辞:贾谊被贬长沙,见鵩鸟(猫头鹰,古以为不祥)飞入室内,感而作《鵩鸟赋》。
韩非: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出使秦国被李斯陷害而死。《说难》是他论述游说君王之难的文章。
鲁二儒:据《史记》载,汉初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仪,征召鲁地儒生,有二人不肯应召,认为天下初定,制礼作乐时机未到。
张长公:张挚,字长公,西汉人,官至大夫,因性情耿直不能容于世,终身不仕。
以上为【读史述九章】的注释。
评析
这是晋宋易代时期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组咏史诗,所咏者依次为伯夷与叔齐、箕子、管仲与鲍叔、程婴与公孙杵臼、孔子七十二弟子、屈原与贾谊、韩非、鲁二儒、张挚。
《读史述九章》是陶渊明阅读《史记》等史籍后有感而发的组诗。它并非客观史论,而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品评,深刻表达了陶渊明自身的价值观、人生选择与时代苦闷。组诗选取的人物极具代表性,涵盖了士人在出处、生死、知己、遭际等核心命题上的不同面向。诗中既有对伯夷、叔齐、鲁二儒不仕二姓气节的推崇,也有对管鲍之交的向往,对屈原、贾谊、韩非因才获罪的悲悯,最终归结于张长公式的“独养其志”、“寝迹穷年”,这恰恰是陶渊明自身归隐道路的确认与写照。全组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展现了一位伟大诗人在乱世中坚守贞节、寻求精神安顿的心路历程。
以上为【读史述九章】的评析。
赏析
这组诗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咏史与抒怀的紧密结合。陶渊明并非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截取人物命运中最能引发共鸣的瞬间,注入自身强烈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例如,写夷齐“采薇高歌”,凸显其气节;写箕子“触物皆非”,尽显其亡国之痛;写韩非“以文自残”,则饱含对才智反遭其祸的悲愤。在结构上,九章看似独立,实则存在内在逻辑:由坚守气节(夷齐、箕子),到珍视友情(管鲍、程杵),再到对才士命运的慨叹(七十二弟子、屈贾、韩非),最终归于自身选择的确认(鲁二儒、张长公),完整地构建了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语言上,四言句式古朴雅正,用典精当,既有史家的厚重,又有诗人的深情,充分展现了陶渊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读史述九章】的赏析。
辑评
明·刘履《选诗补注》:“(陶渊明)阅史有所感而述其意,……如夷齐、箕子、鲁二儒、张长公,皆其自寓之词,盖以黍离麦秀之感,而寓羲皇向上之思。”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读史述》九章,章章千古血泪。其论管鲍,痛知交之难;其论程杵,悲死友之谊;其论屈贾、韩非,则士不遇之恨,皆渊明肚中语也。”
清·沈德潜《古诗源》:“(《读史述》)晋人诗,旷达者征引老庄,繁缛者征引班扬,而陶公专用《论语》。汉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读史述》诸篇,肮脏激昂,寄慨弥远。”
清·陈沆《诗比兴笺》:“《读史述九章》,大抵遭逢易代,感遇物态,惜往日,悲今兹。其云‘天人革命,绝景穷居’,‘矧伊代谢,触物皆非’,盖晋、宋以来之所同悲,而非徒一人一事已也。”
以上为【读史述九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