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翻译
汉宫中有一位绝代佳人,天子起初并未相识。
一旦随着汉朝使臣,远嫁到匈奴单于的国度。
她的绝世容颜天下无双,一旦失去便再难挽回。
纵然事后能杀掉失职的画工,对事情又有什么补益?
皇帝连耳目所能及的后宫之事都如此昏昧,
又怎能指望他在万里之外驾驭制服夷狄?
汉家的计策实在是笨拙,总想靠女色和亲,这并不值得夸耀。
明妃离去时泪水涟涟,洒在了路旁的枝头花上。
暮色中狂风骤起,那带泪的花朵不知飘零坠落到了谁家。
唉,容颜绝世的人大多命运悲苦,
莫要怨恨春风无情,还是独自叹息吧。
以上为【再和明妃曲】的翻译。
注释
和:唱和,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
明妃:即王昭君,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汉宫有佳人:指王昭君。
天子:指汉元帝刘奭。
单于国:匈奴政权。
杀画工:传说汉元帝后宫人多,按图召幸。宫人皆贿赂画工,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毛延寿便将她画丑,遂不得见。后昭君远嫁,元帝见她真容,惊为天人,遂追究此事,杀毛延寿等画工。
夷狄:古代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处指匈奴。
汉计:指汉朝的和亲政策。
自嗟:自我叹息。
以上为【再和明妃曲】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欧阳修咏王昭君故事的名篇,借古讽今,立意高远。它超越了传统上或同情昭君或责骂画工的窠臼,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的昏聩无能与朝廷政策的拙劣无效。诗中“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一句,成为千古名句,深刻揭示了决策者若被蒙蔽、不察近情,则根本无法处理远方的军国大事。全诗议论精警,情感沉痛,在哀婉中见风骨,充分体现了宋诗好议论、重理趣的特点。
以上为【再和明妃曲】的评析。
赏析
此诗可分为三个层次,情感与议论层层递进。
第一层(前六句):叙事与定调。 开篇平实地叙述了昭君事迹,但“天子初未识”一句已暗含讽刺。“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两句,以无比惋惜的口吻,强调了昭君的珍贵与损失的不可挽回,为后文的激烈议论蓄势。
第二层(中间六句):核心议论与批判。 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一句,如当头棒喝,彻底否定了追究个人责任的表面文章,将思考引向更深层的制度与统治者本人。紧接着,“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两句,由小及大,由内及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一个连身边近况都弄不清楚的皇帝,怎么可能有效地治理国家、应对遥远而复杂的外患?其批判的锋芒可谓犀利无比。随后,“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更是直接否定了和亲政策本身,认为这是国策的拙劣,而非值得夸耀的怀柔。
第三层(最后六句):情感升华与慨叹。 诗人的笔触由刚健的议论转回哀婉的抒情。他描绘了昭君离乡时“泪洒花枝”的凄美画面,并以“狂风日暮”、“飘泊谁家”象征其命运的不可掌控与结局的凄凉。最后两句“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化用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意境,将昭君的悲剧归结为“红颜薄命”这一历史宿命。这里的“春风”暗喻帝王恩泽,“莫怨”二字看似是劝慰,实则是更深的悲愤——悲剧的根源不在外界,而在于自身的绝色与这昏聩的时代格格不入。这种自嗟,是超越了个人恩怨的、对命运的深沉悲叹。
以上为【再和明妃曲】的赏析。
辑评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欧阳文忠公《再和明妃曲》,……既曰‘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乃出于诗史,足为明妃写怨矣。后之诗人,不能复措词。”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此诗议论精警,忽然而起,忽然而收,如神龙变化,屈伸于天矫之中。‘虽能杀画工’二句,卓识伟论,发前人所未发。”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一:
“《再和明妃曲》,前首犹是寻常议论,此首则渐涉理想。‘耳目所及’二句,乃一篇之主,所谓‘玉颜自古为身累’也。收处‘红颜’二句,用牧之(杜牧)‘狂风落尽深红色’意,而沉着过之。”
以上为【再和明妃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