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启:人来得书。
不意伯诚遽至于此,哀愕不已。
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
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
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
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
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
不一一。
轼再拜。
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
千万!
酒一担,告为一酹之。
苦痛!
苦痛!
翻译
苏轼启:来人带来了你的书信。
没想到伯诚竟突然去世,我心中悲痛惊愕,难以自已。
他才德出众,尚未得到应有的回报,人生却就此终结了吗?
季常对兄弟情深义重,与伯诚之间更是相知相惜,想必听闻噩耗后已万念俱灰,了无生趣。
倘若你不能上念家族托付的重任,下思三个儿子尚未成器,任由悲痛情绪支配自己,不能及时节制、回归正道,那么朋友们对你未来的忧虑将无法估量。
望你能深刻理解生死聚散乃人生常理,明白过度哀伤并无益处,释怀痛苦,自我勉励,以成就长远之事业。
我承蒙你深厚友情的照拂,因此敢于直言不讳,希望你务必仔细体察我的话。
本想立刻前去当面慰问,又担心在极度悲哀之中反而增添扰乱,进退失据,无所适从。
只愿你千万宽慰胸怀,不要忽视我这番浅陋之言。
言不尽意。
苏轼再拜。
得知二十九日举行祭奠仪式,我竟不能亲临哭灵,实在愧疚万分!
万分遗憾!
特备酒一担,请代我洒酒祭奠。
悲痛啊!
悲痛啊!
以上为【人来得书帖】的翻译。
注释
不意:不料。遽至于此,竟至于此。此处表示忽然去世。
伯诚:据本帖,知是陈慥之长兄。《东坡全集》卷八一《与杨元素八首》之七:“近于城中葺一荒园,手种菜果以自娱。陈季常者近在州界百四十里住,时复来往,伯诚亲弟。”此处“州界”指黄州。又《东坡全集》卷三九《陈公弼传》:“公讳希亮,字公弼,姓陈氏,眉之青神人。”“仕至太常少卿,赠工部侍郎。娶程氏,子四人:忱,今为度支郎中;恪,卒于滑州推官;恂,今为大理寺丞;慥,未仕。”按,古以“伯”为长,又《说文解字》:“忱,诚也。”据名、字相表之理,则知伯诚即陈忱之字。
哀愕:哀伤惊愕。
百未一报:指才德杰出,未得功名福禄之报。
笃:厚。
知照:此表示相知关爱。
门户付嘱之重:将家庭的重担讬付。
成立:成年、而立之年。
皇:通“遑”。不遑:来不及,没有时间。《左传·昭公七年》:“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杜预注:“皇,暇也。言有大丧,多不暇。”
举挂:举哀挂孝。
酹:以酒浇地,表示祭奠。
1. 轼启:苏轼自称并开启书信的格式用语,“启”表示陈述、禀告。
2. 人来得书:指有使者带来对方的书信,通报丧事。
3. 伯诚:陈季常之兄,名不详,字伯诚,早逝。
4. 遽至于此:突然到了这种地步,指突然去世。
5. 宏才令德:卓越的才能与美好的品德。
6. 百未一报:形容其才德之高,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或施展。
7. 季常笃于兄弟:陈季常年号龙丘子,性格豪侠,与兄感情深厚。“笃”即深厚之意。
8. 相知照:彼此了解、心意相通。
9. 上念门户付嘱之重:想到家族传承与长辈托付的责任。
10. 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三个孩子都尚未成人立业。
11. 任情所至,不自知返:任凭情绪发展,不知节制与回头。
12. 朋友之忧盖未可量:朋友的忧虑将难以估量。
13. 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伏惟”为敬辞,恳请对方体察;“照”即明察、理解。
14. 悟忧哀之无益:明白悲伤无济于事。
15. 释然自勉,以就远业:放下执念,自我激励,完成长远事业。
16. 蒙交照之厚:承蒙你深厚的友情关照。
17. 吐不讳之言:说出毫无忌讳的真心话。
18. 进退不皇:“皇”通“遑”,意为闲暇;进退失据,不知如何是好。
19. 知廿九日举挂:“举挂”指举行悬挂灵幡、设祭等丧仪活动,即出殡或祭祀之日。
20. 不能一哭其灵:未能亲自到场哭祭亡灵。
21. 酒一担,告为一酹之:“酹”指洒酒祭奠,表达哀思。
22. 苦痛:极言内心之悲,重复以加强语气。
以上为【人来得书帖】的注释。
评析
此帖为苏轼写给友人陈季常(陈慥)的一封哀悼书信,因季常兄长“伯诚”突然去世而作。全文情感真挚,语言沉郁,既表达对亡者的深切哀悼,也体现对生者情绪失控的深切担忧。苏轼并未停留在一般性的安慰层面,而是从家族责任、子女成长、朋友道义等角度劝导季常节哀顺变,体现出儒家“哀而不伤”的伦理精神和理性关怀。文中既有私人情感的流露,也有士大夫阶层对生死、责任、情谊的深刻思考,是宋代尺牍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哀祭类作品。
以上为【人来得书帖】的评析。
赏析
《人来得书帖》是一篇典型的宋代文人尺牍,具有高度的情感浓度与思想深度。全篇以“哀愕不已”开篇,直抒胸臆,奠定了沉痛基调。继而通过对伯诚“宏才令德”的赞美,反衬其早逝之憾,增强了悲剧色彩。文章重点不在描写死者,而在劝慰生者——陈季常。苏轼敏锐察觉到季常可能因手足之情过重而陷入“无复生意”的精神危机,遂以理性劝导为主,强调“死生聚散之常理”,倡导“释然自勉”,体现了宋代理学影响下对情感的节制与升华。
文中“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一句尤为关键,将个人哀伤置于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框架中审视,展现出士大夫的价值观:个体情感必须服务于家族延续与社会责任。结尾“酒一担,告为一酹之”则回归感性,以具体祭品寄托哀思,与前文理性劝诫形成张力,使整封信刚柔并济,情理交融。
书法史上,《人来得书帖》亦为苏轼行书代表作之一,笔意沉着,墨色浓淡自然,节奏随情绪起伏,被誉为“情动于中而形于书”的典范。
以上为【人来得书帖】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苏轼文章,天地元气所钟,随物赋形,而情理兼至。如《人来得书帖》,语语出自肺腑,而义理森然,非徒作哀挽之辞也。”
2.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东坡文钞》卷十二:“此书婉笃沉至,非深知朋友之伦者不能道。‘上念门户’数语,真仁人孝子之心,读之令人涕下。”
3.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圣人之教也。东坡此书,得《诗》《礼》之遗意矣。”
4. 近人林纾《春觉斋论文》:“东坡尺牍,最能见其性情。《人来得书》一篇,悲悯与规劝并行,如良医治病,先抚其心,后施药石,可谓善言者矣。”
5. 启功《论书绝句》注:“《人来得书帖》墨迹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笔势跌宕,字字凝重,与其文情相称,真所谓‘书为心画’也。”
以上为【人来得书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