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又属大驾还京,以留后在东都。无几,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嗟予小子,兼而有之。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爰定兹名。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翻译
长安二年(702年),我以著作佐郎的身份兼任修撰国史,不久升任左史,在门下省撰写起居注。
后来转任中书舍人,暂时停止了史官职务,但很快又兼任原职。
当今皇上即位后,授我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等职,同时依旧兼管修史事务。
又逢皇帝车驾返回长安,我因留守事务留在东都洛阳。
没过多久,朝廷通过驿传征召我入京,专掌史事,并升任秘书少监。
我自思历事两位君主(武则天、唐中宗),在东西两京为官,遍历掌管典籍的部门,长期担任记录言论的史职。
昔日马融三次进入东观修史,被汉代人称颂为荣耀;张华两次执掌史官之职,被晋朝人赞为美谈。
可叹我这微末之人,竟将这两项殊荣集于一身。
因此深感职责重大,忧思不已,无暇安处。
我常在修史之余,研讨斟酌历代史书篇章,提笔写作不止,积累的文稿已装满箱箧。
于是将这些文章分类整理,编排成书。
过去汉代诸儒在白虎观集会讨论经传,所定之书名为《白虎通》。
我既是在史馆完成此书,便顺理成章地命名为《史通》。
况且汉代曾寻访司马迁的后人,封其为“史通子”,可见“史通”这一名称由来已久。
我广泛采纳众议,最终确定此名。
全书共二十卷,依次排列如下,合计若干字。
时值庚戌年,即景龙四年(710年)仲春之月。
以上为【《史通》序】的翻译。
注释
1.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代著名史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等职,毕生致力于史学批评,《史通》为中国首部系统史学理论专著。
2.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年号。
3. 著作佐郎:唐代秘书省属官,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及国史。
4. 左史:唐代门下省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称“左史记言”。
5. 起居注:帝王言行录,由左史(起居郎)撰录。
6. 中书舍人:中书省要职,掌诏令起草,地位清要。
7. 今上:指唐中宗李显,705年复位。
8. 率更令:太子属官,掌宫殿门户及赏罚,唐代常以文士兼领。
9. 大驾还京:705年神龙政变后,唐中宗自洛阳还长安。
10. 马融三入东观:东汉马融曾三次入皇家藏书校书机构东观,参与修史、校经,为士林荣宠。
11. 张华再典史官:西晋张华曾任著作郎,主管史籍,后复领其职,见《晋书·张华传》。
12. 白虎通: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召集诸儒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异同,班固整理成《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
13. 史通子:据《史通·自叙》及唐代文献,汉宣帝曾寻访司马迁后人,封为“史通子”,此事或为刘知几托古立名之说,用以增强书名合法性。
14. 庚戌、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年号,同年六月中宗崩,睿宗即位。
15. 仲春之月:农历二月。
以上为【《史通》序】的注释。
评析
刘知几《〈史通〉序》并非诗歌,而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自序,系统交代了《史通》的撰述缘起、个人资历、命名依据与成书过程。全文以时间为轴,清晰梳理其仕宦与修史经历,突出“历事二主,从宦两京,久处载言之职”的专业背景,以此确立其撰史论史的权威性;继而以马融、张华为比,谦称“嗟予小子,兼而有之”,实则彰显其史学地位之隆;再述写作动因——“职思其忧,不遑启处”,体现史家责任感;最后说明书名来源(白虎阁故事与“史通子”典故),强调命名之慎重。此序语言典雅庄重,结构缜密,情感内敛而志意坚定,既是《史通》的导读,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篇自觉的史学理论宣言书的开篇。
以上为【《史通》序】的评析。
赏析
《〈史通〉序》虽为学术序文,却极具文学与思想价值。其结构如史笔般清晰:先述履历,以“历事二主,从宦两京”八字概括政治资历,再以马融、张华之典自况,既显谦抑,又暗含自信;继而“职思其忧,不遑启处”一句,将史家“惧失实、忧谬误”的职业焦虑跃然纸上;写作用“载削余暇”“下笔不休”“盈筐箧”等语,见其勤勉;命名部分引经据典,兼顾制度传统(白虎阁)与历史渊源(史通子),体现刘知几“名者,实之宾也”的严谨态度。全文无一句浮辞,语言简净而气骨遒劲,情感克制而志意高远,典型体现唐代史臣“文以载道、言必有据”的书写风格。尤为可贵的是,此序不仅交代成书过程,更隐含对史学独立性的追求——史官虽为朝廷所用,但史学批评可超越一时一地,成为“通古今之变”的永恒事业。
以上为【《史通》序】的赏析。
辑评
1. 《旧唐书·刘子玄传》:“子玄掌知国史,首尾二十余年……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评论今古,掎摭利病,颇行于时。”
2. 浦起龙《史通通释·序》:“刘子玄自序,历叙官守,明其得撰之由;援引马张,见其任重之志;托名‘史通’,示其立言之旨。一篇之中,三善备焉。”
3.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刘知几《史通》,发凡起例,自序一篇,足为史家圭臬。”
4. 《四库全书总目·史通提要》:“知几以史才自负,其自序所述历官本末,盖欲明其身预史局,非徒空言。”
5.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史通》为中国史学界第一创作,其自序所述撰述动机与方法,至今读之,犹觉精悍绝伦。”
以上为【《史通》序】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