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向来喜爱李白曾夸耀蜀道风光奇绝,
今日送您西归,不禁对着他诗句的方向,再次吟诵慨叹。
(蜀道)山势高峻,连高飞的黄鹄也难以逾越;
(此时)杜鹃花盛开,那杜鹃鸟的啼声也分外频繁。
您身居清要的翰林院,那凤凰池的春水也带着寒意;
您身着荣耀的御史绣衣,光彩映照着故乡锦江的波澜。
想起当年我们同为青衿学子,意气风发;
如今他们夹道欢迎您荣归,却都已两鬓斑白。
以上为【送石扬休还蜀】的翻译。
注释
石扬休:字昌言,欧阳修之友,蜀地人。
谪仙:指唐代诗人李白。贺知章曾称李白为“谪仙人”。
夸蜀道:李白写有著名诗篇《蜀道难》,极言蜀地道路之险峻。
黄鹄:一种善于高飞的大鸟。
杜鹃:鸟名,又名子规,鸣声悲切。相传为古蜀王杜宇魂魄所化,春末夏初时常昼夜啼鸣。此词亦关联蜀地传说。
清禁:指皇宫。翰林院在宫禁中,故称。
凤池:即凤凰池,中书省或宰相职位的美称,此处代指接近皇帝的重要官署,石扬休曾任职馆阁。
绣衣: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身着绣衣,持节发兵,有权诛杀。后世常以“绣衣”代指御史等负有监察责任的官员。石扬休时任转运使,负有监察地方之责。
锦江:流经成都的河流,常作为蜀地的代称。
同舍青衿子:同舍,同学。青衿,青色交领的长衫,周代学子的服装,后指代青年学生。
皤:白色。
以上为【送石扬休还蜀】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欧阳修送别友人石扬休(字昌言)荣归故里蜀地时所作。全诗情感层次丰富,将惜别、赞誉、感旧与人生慨叹融为一体。
首联以李白的《蜀道难》起兴,巧妙地将友人归蜀与文学史上的经典意象联系起来,“重吟哦”三字既表达了对蜀道艰险的隐忧,更饱含了对友人前路的深切关怀与不舍。
颔联承“蜀道”而来,但意蕴翻新。“路高黄鹄飞不到”极言其险,暗含了对友人跋涉的牵挂;“花发杜鹃啼更多”则情景交融,既点明送别的春末时节,又以杜鹃悲啼的意象(兼有“不如归去”与悲鸣之意)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氛围。
颈联转而对友人进行赞誉。“清禁寒生凤池水”点明石扬休曾任职翰林院(清要之职),“绣衣荣照锦江波”则指其当时出任利州路转运使,有监察之责,故以“绣衣”代指。此联赞其身份清贵、使命光荣,衣锦还乡,足以告慰故里。
尾联是全诗情感的升华。诗人由眼前的送别,联想到友人归乡后的场景。“昔年同舍青衿子”与“夹道欢迎鬓已皤”形成强烈对比,将个人的离别之愁,升华为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普遍性人生感慨,意境苍茫,感人至深。
以上为【送石扬休还蜀】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艺术上颇具匠心:
用典精切,虚实相生:诗中巧妙化用李白《蜀道难》及杜鹃、绣衣等典故,既贴合友人归蜀的行程与身份,又自然引发读者的文化联想,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尤其是“杜鹃”一词,关联蜀地、春景、悲声,一语多关,极为精当。
对仗工稳,意境开阔:中二联对仗极其工整。“路高”对“花发”,“黄鹄”对“杜鹃”,“飞不到”对“啼更多”;“清禁”对“绣衣”,“寒生”对“荣照”,“凤池水”对“锦江波”。前一联写想象中蜀道的艰险与凄清,后一联写友人现实的荣耀与风采,虚实交错,意境由险奇转为宏丽。
情感深沉,余韵悠长:全诗情感由个人的惜别,扩展到对友人荣耀的赞许,最终升华为对时光无情的浩叹。尾联的“鬓已皤”与首联的“重吟哦”遥相呼应,将青春意气与垂老相逢的沧桑感贯穿始终,使得这首送别诗超越了寻常应酬,具备了叩击人心的永恒力量。
以上为【送石扬休还蜀】的赏析。
辑评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欧阳文忠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如《送石扬休还蜀》……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问,而学之者往往遂失于快直,倾囷倒廪,无复杂地。”
译文:欧阳修的诗,开始矫正西昆体的弊端,专门以气韵格调为主,所以他的语言大多平易流畅。……例如《送石扬休还蜀》……律诗在表达意思的时候,即使语句有不相称的地方,也不再计较,而学习他的人往往就失之于过于直白,把粮仓都倒空了,没有回旋的余地。
说明:此评从诗歌史的角度,指出欧阳修诗以气格、平易为主的总体特色,并以此诗为例,说明其重意轻辞、有时不免直露的特点。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诗五、六(颈联)佳,……尾句有感慨。”
译文:这首诗的第五、六句(颈联)很好,……结尾的句子充满感慨。
说明:此评虽简短,但精准地指出了此诗最精彩的两个部分:赞誉友人的颈联和感慨时光的尾联。
以上为【送石扬休还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