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正忙着扫雪收集松子,我早已在榛林中采得茯苓。
试问种松与插柳相比如何?待到明年,柳絮飘飞便化作浮萍。
以上为【予少年颇知种鬆,手植数万株,皆中樑柱矣。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求学其法,戏赠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少年颇知种鬆:指苏轼年轻时喜爱种植松树,松象征坚贞长寿,亦为栋梁之材。
2. 手植数万株,皆中樑柱矣:亲自种植数万棵松树,如今都已长成可作房梁屋柱的良材,暗喻早年努力终有成就。
3. 都梁山:地名,一般认为在今湖南武冈一带,宋代属邵州,亦有说法指其为泛指山名。
4. 杜舆秀才:姓杜,名舆,秀才为古代对读书人的通称,生平不详。
5. 扫雪收松子:清扫积雪以采集松树种子,反映山居生活的清苦与勤勉。
6. 开榛得茯苓:拨开榛树丛寻找茯苓。茯苓为寄生于松根的菌类药材,古人视为养生珍品,常象征隐逸高洁。
7. 何如插杨柳:意为“与插杨柳相比如何”,杨柳易植,生长迅速,但材质不如松树坚实。
8. 明年飞絮作浮萍:柳絮随风飘落水中,传说可化为浮萍。此说源于古代误解,但被诗人用作诗意联想,象征生命的流转与转化。
9. 戏赠二首:说明此诗为游戏笔墨,语气轻松,然寓理于戏,耐人寻味。
10.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风豪放自然,善以日常事寓深刻哲理。
以上为【予少年颇知种鬆,手植数万株,皆中樑柱矣。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求学其法,戏赠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赠予杜舆秀才之作,表面写山中采药植松的闲适生活,实则借物喻理,寓含人生哲思。前两句以“扫雪收松子”与“开榛得茯苓”对举,既展现两人同处山林、志趣相投的情景,又暗喻积累与收获的过程。后两句转而设问,以“插杨柳”与“飞絮作浮萍”的自然现象,引发对人工栽植与自然变迁之间关系的思考。全诗语言简淡,意境空灵,寓庄于谐,体现了苏轼惯用的戏谑笔法中蕴含深刻哲理的风格。通过植物生长与自然转化的意象,诗人或在暗示:人为努力虽可成材(如种松为梁柱),但天地造化之功更为广大无垠,人生亦当顺应自然,不执一端。
以上为【予少年颇知种鬆,手植数万株,皆中樑柱矣。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求学其法,戏赠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七言绝句,结构精巧,语调轻快,表面写赠答酬和,实则蕴含深意。首句“君方扫雪收松子”写杜舆之勤,次句“我已开榛得茯苓”转述自身所得,二人同处山林,各有所务,彼此呼应,构成一幅隐逸共修的图景。松子可育新松,茯苓生于老松之下,二者皆与松相关,形成内在意象关联,暗示道法自然、生生不息之理。
后两句由实转虚,以“为问何如插杨柳”设问,将种松与插柳对比。松树生长缓慢而终成大器,杨柳速生却轻浮易散,柳絮化萍更是瞬息即逝的象征。诗人借此反问:执着于人工种植,是否真能胜过自然造化?抑或一切终归流转无常?这种疑问并非否定努力,而是引导读者超越功利思维,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
全诗用典自然,不露痕迹,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苏轼以“戏赠”为名,实则在轻松语调中传达对人生、自然与修为的深刻理解,体现其“外儒内道”的思想特质。
以上为【予少年颇知种鬆,手植数万株,皆中樑柱矣。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求学其法,戏赠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以山居采药为题,托物寓意,末二句借杨柳飞絮之变,抒造化无常之感,盖有超然物外之意。”
2. 清·纪昀《纪批苏诗》卷二十:“语似戏谑,意实深沉。种松得材,采苓入药,皆人力所为;而柳絮化萍,则属荒诞之说,然诗人借此以破执,见物理之不可尽测。”
3. 近人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曰:“扫雪、开榛,写景逼真;松子、茯苓,寓意高洁。后二句翻空出奇,以俗传飞絮为萍之事,作一问难,使全篇灵动而不滞。”
4. 当代学者曾枣庄《苏轼选集》指出:“此诗看似闲笔,实则回应少年种松之往事,感慨人力与天工之别。‘明年飞絮作浮萍’一句,以虚幻之象结真实之情,极见东坡谐趣中藏哲思之妙。”
以上为【予少年颇知种鬆,手植数万株,皆中樑柱矣。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求学其法,戏赠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