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凉风呼唤不来,汗水浸透全身。
稀疏的星星忽明忽暗,水面泛着幽微的光。
香风吹过莲叶与菱角,惊动了沉睡的鲂鱼和鳢鱼。
伸个懒腰,宿醉尚未全消,起身坐起,用清凉的水洗濯身体。
如火的云彩正盛,天空还未被月光与露水洗净。
身体微热难以安适,只能静坐等待东方破晓。
以上为【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热】的翻译。
注释
1. 凉飙(biāo):凉风。飙,疾风。
2. 被体:覆盖身体,指汗水湿透全身。
3. 稀星乍明灭:稀疏的星星忽明忽暗。乍,忽然。
4. 弥弥:水波荡漾、光色弥漫的样子。
5. 香风:带有荷、菱等水生植物香气的风。
6. 莲芡(qiàn):莲与芡实,均为水生植物,夏季开花结果。
7. 鲂鳢(fáng lǐ):两种淡水鱼,此处代指水中生物。裂,惊动之意,形容鱼受惊跃动。
8. 欠伸:打哈欠并伸展身体,表示疲倦或刚醒。
9. 宿酒馀:前夜饮酒后的余酲,即宿醉未消。
10. 清泚(cǐ):清澈的水。此处指用清凉的水洗身。
以上为【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热】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代某年七月一日离城途中,于舟中因酷热难耐而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了夏夜闷热、难以入眠的情景,同时透露出内心的烦闷与对清凉的渴望。全诗以“苦热”为题眼,围绕身体感受展开,从流汗、星夜、水光、风动鱼惊,到酒醒濯水、仰望天象,层层递进,最后归于静待天明的无奈与忍耐。语言质朴自然,意象生动,体现了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的艺术功力。虽无激烈情感宣泄,却在平淡中见深意,反映了士人在旅途困顿中的精神状态。
以上为【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热】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苦热”为切入点,展现了一幅夏日舟中夜不能寐的图景。开篇“凉飙呼不来,流汗方被体”,直写酷暑之苦,一个“呼”字赋予人对凉风的急切期盼,凸显主观感受。接着转入夜景描写,“稀星乍明灭,暗水光弥弥”,视觉由天及水,营造出幽暗闷热的氛围。第三联“香风过莲芡,惊枕裂鲂鳢”,以细微动静反衬寂静,风本应带来舒爽,却只惊动鱼儿,更显人心烦乱。而“惊枕”一词巧妙,既可解为被惊醒,亦可理解为心神不宁如受惊扰。
“欠伸宿酒馀,起坐濯清泚”转入动作描写,酒醒后的慵懒与试图借水降温的努力形成对比,体现身心不适。后两句“火云势方壮,未受月露洗”,将天空比作燃烧的云海,极言炎热之盛;“未受月露洗”则寄寓对清凉的期待。结尾“身微欲安适,坐待东方启”,归于平静,却透出无奈——唯有等待天明,别无他法。全诗结构紧凑,由外感写到内情,由动至静,体现苏轼观察入微、抒情含蓄的特点。语言简练而不失韵味,是其旅途小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热】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作年不详,然观其‘七月一日出城’,当为任杭州或扬州时所作。写夏夜舟中苦热,情景交融,有杜甫《闷》诗遗意。”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极平实,而意境自深。‘火云势方壮’五字,写出暑气蒸腾之状,非亲历者不能道。”
3.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评):“此诗不事雕琢,纯以白描取胜。从汗出、星隐、水光、风动、鱼惊、酒醒、濯水、待晓,层层推进,构成完整的生活片段,可见东坡善于捕捉瞬间体验。”
4. 《苏轼研究资料汇编》引清人查慎行语:“东坡诸体皆工,尤擅即景抒怀。如此诗写苦热,无一句议论,而暑气逼人,读之如身在其中。”
以上为【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