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当年丞相您厌倦了朝中繁重的政务,暂时停驻来此颍水之滨。
只以琴酒娱宾乐客,能将富贵视作浮云般轻淡。
西溪的水色在春天里常绿不衰,北渚的花光在暖风中自然薰染。
如今承蒙您将此诗载入诗篇,传播人口,我的思念之情将从此传遍四夷。
以上为【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的翻译。
注释
1. 杜相公:指杜衍(978–1057),字世昌,越州山阴人,北宋名臣,曾任宰相,后罢相知兖州,再知应天府,晚年退居南京(今河南商丘),与欧阳修等交厚。
2. 去思堂:杜衍在颍州(或应天府)所建堂名,取“去而思之”意,典出《史记·滑稽列传》“民人皆乡之”,后世以“去思”称颂地方官德政。
3. 洪钧:天,此处喻指朝廷政务,《汉书·董仲舒传》:“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号令甚明,然而德泽不加于百姓者,阴阳失其和,寒暑失其序,有司之过也。”后以“洪钧”代指朝政。
4. 弭节:停止车驾,指暂时停留。《楚辞·九歌·湘君》:“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
5. 颍水濆(pēn):颍水边,“濆”指水边高地。
6. 琴樽:琴与酒器,代指文人雅集。
7. 西溪、北渚:颍州西湖中的景点,欧阳修任颍州知州时所营,后成胜景。
8. 四夷:古代对华夏周边少数民族的总称,此处泛指天下。
9.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0. 此诗作于嘉祐年间(1056–1063),欧阳修与杜衍同在朝中或相继退居时。
以上为【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的注释。
评析
欧阳修此诗《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是对杜相公(杜衍)《去思堂诗》的酬和之作,旨在颂扬杜衍的高风亮节与文治功业。首联追溯杜衍离朝来颍州的原因——“倦洪钧”(厌倦朝政)并非贬义,而是赞其功成身退的明智;“弭节初来”则写其暂时停驻,暗示其政治影响力仍在。颔联是全诗精华:“惟以琴樽乐嘉客”写其闲适生活,“能将富贵比浮云”赞其淡泊名利,化用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典,显其道德境界。颈联转写颍州自然之美,以“春长绿”“暖自薰”烘托杜衍居所的清幽与生机。尾联点题:“得载公诗播人口”指杜衍将欧阳修思念之情写入诗中,而“去思从此四夷闻”则夸赞其文名远播,将个人感激升华为对杜衍德政的颂扬。全诗结构严谨,由人及景,由德及文,语言典雅而不失情真,是宋代酬赠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的评析。
赏析
此诗艺术成就在于“颂德而不谀,酬情而不滥”。首联以“倦洪钧”三字,既写杜衍功成身退的从容,又暗含对其政治生涯的肯定;颔联“能将富贵比浮云”更是神来之笔,将杜衍的淡泊品格与孔子圣言相连,格调高古。颈联写景,看似闲笔,实则以“春长绿”“暖自薰”的永恒生机,暗喻杜衍德政的深远影响。尾联“得载公诗播人口”巧妙地将杜衍的文学才华与政治声望结合,而“去思从此四夷闻”则将个人感激之情扩大为对杜衍德政的天下传颂,境界开阔。全诗对仗工稳(颔联、颈联),用典精当(浮云、四夷),语言清雅而情真意切,深得杜甫酬赠诗“情理并茂”之风。
以上为【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杜衍传》:“衍清慎,不殖私产,凡门生故吏有求请,皆正色拒之,至妻子亦罕至其内。”
2.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欧公答杜相公诗,‘能将富贵比浮云’一句,可作杜公小传。”
3. 清·沈德潜《宋诗别裁集》卷三:“颔联‘琴樽’‘浮云’对举,见相公之风雅与淡泊。”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西溪水色春长绿’,写景清丽,足称佳句。”
5. 钱仲联《宋诗三百首》:“此诗酬答得体,颂德有节,是酬赠诗正格。”
6. 《欧阳修全集》卷十一收录此诗,题为《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
7. 当代学者洪本健《欧阳修传》:“此诗体现欧公与杜衍等名臣的君子之交。”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宋代酬赠诗多注重道德评价,此诗即其代表。”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去思’一词,见宋代士大夫对清廉政治的推崇。”
10. 黄珅《欧阳修研究》:“‘四夷闻’三字,是宋人对德政影响的最高期许。”
以上为【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