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梳着双环髻,翠绿的发饰垂落;娇媚的眼波流转,黛眉青翠。舞姿轻盈美妙,体态纤巧如在掌上起舞,神情妩媚动人。一曲终了,舞者力竭,笑着倚靠在人旁,香汗微喘。我虽年老却仍得此欢乐,昏花的眼睛还能细细欣赏她的美态。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胜之】的翻译。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木兰花》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鐘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端己《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後阕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後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鐘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後阕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鐘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後阕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阕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前後阕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百一字,前阕五平韵,後阕七平韵。兹陈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减字木兰花》四字句与七字句相间,句句用韵,仄韵与平韵交互,每两句为一意群,词意转折,适於各种题材,故宋人用此调者极多。《梅苑》李子正词名《减兰》。徐介轩词名《木兰香》。《髙丽史·乐志》名《天下乐令》。
题注:傅注本及元延祐本俱未收,唯见明吴讷钞宋曾至游辑《东坡词拾遗》。
双鬟:龙楡生笺:「白乐天《续古诗十首(其五)》:『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
横波:龙楡生笺:「傅武仲《舞赋》:『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
蹁躚:龙楡生笺:「张平子《南都赋》:『翘遥迁延,䠥?蹁躚。』」
掌上身轻:龙楡生笺:「《赵飞燕外传》:『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南史·卷六十三·羊侃传》:『儛人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上舞。』」
香喘:龙楡生笺:「欧阳炯《浣溪沙》词:『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纖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
1.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木兰花减字》《天下乐令》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 胜之:词题,或为歌女名,或为友人之妾,具体不详,疑为苏轼所识舞姬。
3. 双鬟绿坠:指女子梳双环发髻,绿色饰物下垂。“鬟”即环形发髻,“绿坠”指翠色簪钗或流苏。
4. 娇眼横波:形容眼神娇媚,如水波荡漾。
5. 眉黛翠:用青黑色画眉,形容眉色秀美。“黛”为古代女子画眉颜料。
6. 妙舞蹁跹(pián xiān):舞姿优美轻盈。
7. 掌上身轻:典出汉代赵飞燕能作掌上舞,形容体态轻盈。
8. 意态妍:神情姿态美丽动人。
9. 曲穷力困:乐曲结束,舞者精疲力尽。“穷”指终结。
10. 昏眼犹能子细看:“子细”同“仔细”,谓虽年老目昏,仍专注观赏。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胜之】的注释。
评析
这首《减字木兰花》是苏轼描写一位舞女表演及其引发的情感体验的作品。词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舞女的容貌、舞姿与神态,展现出其青春娇艳与灵动之美。同时,词人以“老大逢欢”自述年迈之身重得欢愉,反衬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感怀。全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既有对美的赞叹,也隐含人生迟暮的淡淡哀愁,体现了苏轼晚年复杂的心境——在旷达中透出几分温柔的感伤。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胜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词以写人为主,集中刻画一位舞女从起舞到曲终的全过程,层次分明,动静结合。上片侧重静态描写:从发饰、眉眼到舞姿,由外貌而至神态,勾勒出一位明艳动人的女性形象。“双鬟绿坠”写出少女气息,“娇眼横波”传其情致,“掌上身轻”化用赵飞燕典故,突出其轻盈体态,尽显风姿绰约。下片转入动态收束:舞罢力竭,笑倚人旁,香汗微喘,画面极具生活气息与感官真实感。结句“老大逢欢,昏眼犹能子细看”陡转,从舞者转向词人自身,以老眼昏花却仍专注凝视的细节,传达出对青春之美的无限眷恋与珍惜。这种“老”与“少”、“衰”与“盛”的对比,深化了情感张力,使词境由艳冶转向深沉。整首词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在婉约中见真情,在轻快里藏感慨,展现了苏轼豪放之外亦能工于柔美之作的一面。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胜之】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此词写舞女情态,生动如画。‘掌上身轻’用典自然,‘昏眼犹能子细看’一句,尤见老境中深情。”
2. 《苏轼词笺注》(邹同庆、王宗堂著):“胜之或为舞妓,词中极写其容色舞态,末以‘老大逢欢’自叹,盖借他人之盛年,抒己身之迟暮,情味深长。”
3.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上片写舞女之美,下片写观者之情,由舞而人,由人而己,结构紧凑。‘香喘喷’三字极富感官色彩,‘昏眼’句则顿入苍凉,反差强烈,耐人寻味。”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胜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