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丑陋的石头与耐寒的松树,原本不易亲近;姑且用短小的曲调,来规劝那些自视过高的人。
那些本无德才却身居高位的人(乘轩者),本来就不是有识之士所能认可的,整日摇摆舞动,如同在灶下烧火的柴薪般庸碌无为。
以上为【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李伯时:即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善画人物、鞍马及山水,尤精白描。
2. 赵景仁:宋代隐士,事迹不详,据载好琴鹤,象征清雅高洁的生活情趣。
3. 丑石寒松:形容外表粗朴、不事雕饰却内蕴风骨的事物,比喻高洁隐逸之士。
4. 未易亲:不容易亲近,指其孤高自持,不随流俗。
5. 聊将短曲:姑且用简短的曲调,比喻浅近之言。
6. 调长人:规劝、点醒那些志得意满或自视甚高的人。“长人”指自以为高明者。
7. 乘轩:乘坐华美的车子,古代卿大夫以上方可乘轩,代指身居高位者。典出《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后以“乘轩鹤”讽刺无德无能而居高位者。
8. 非明眼:不是有见识的人所能认同的,暗指此类人缺乏真才实学。
9. 僛僛(qī qī):舞姿歪斜不正的样子,形容举止失态、轻浮无度。
10. 爨薪(cuàn xīn):灶下烧火用的柴薪,比喻卑微无用之物。此处指徒劳奔忙于琐事而无真正价值。
以上为【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题写在李伯时所绘《赵景仁琴鹤图》上的两首诗之一,借画抒怀,以物喻人,表达了对世俗趋炎附势、名不副实现象的讽刺,同时也寄托了诗人高洁自守、不慕荣利的情怀。诗中“丑石寒松”象征孤高清远之士,“短曲调长人”则暗含以浅显之言警醒高傲之人之意。“乘轩”典出《左传》,讽刺尸位素餐者,而“舞爨薪”更以滑稽形象刻画其徒劳无益。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题画诗“以理入诗、托物讽世”的特点。
以上为【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通过题画表达人生哲理,构思巧妙,意蕴丰富。首句“丑石寒松未易亲”,表面写自然景物之粗朴难近,实则赞美隐士品格之孤高清绝,非俗人所能理解。次句“聊将短曲调长人”,笔锋一转,以“短曲”自谦其言浅,却意在点醒那些“长人”——即自命不凡者,体现苏轼一贯的谦抑而含机锋的语言风格。后两句用典精准,“乘轩”直指虚有其表的权贵,而“终日僛僛舞爨薪”则极尽讽刺之能事,描绘他们虽居高位却如灶前舞柴之徒,动作滑稽而毫无意义。全诗对比鲜明:一边是静默坚贞的“丑石寒松”,一边是喧嚣空忙的“舞爨薪”者;一边是内在精神的崇高,一边是外在地位的虚妄。这种对立凸显了苏轼重实质轻形式、崇清逸黜浮华的价值取向。作为题画诗,它并未拘泥于画面描摹,而是借画生发,寄慨遥深,堪称宋代题画诗中的上品。
以上为【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引纪昀语:“此等诗须看得活,盖借题发挥,非专咏画也。‘短曲调长人’,语带讥刺而不露,东坡惯技。”
2. 清·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评苏轼题画诗云:“东坡多以议论入诗,此篇尤为典型。‘乘轩非明眼’一句,直揭世情,可谓冷眼观世。”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借赵景仁琴鹤之清高,反衬世人逐利之丑态。‘僛僛舞爨薪’五字,写尽庸吏奔竞之状,妙在不着一字贬词而自见褒贬。”
4. 《苏诗选注》(中华书局版)注者按:“此诗用比兴手法,以‘丑石寒松’喻高士,以‘舞爨薪’喻庸官,对照强烈,讽刺深刻,反映苏轼对现实政治的清醒批判。”
以上为【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