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刘晨、阮肇两个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老路。遗恨刘晨归来又离去啊。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里倾倒。不忍听《阳关曲》的第四声。
刘晨没有变老。再次来到仙境,实是万幸万幸。只怕你在仙乡因循不离开,再也不能见到这次宴会上向你敬酒的人。
版本二:
重回天台旧时路,想必刘郎(自指)定会懊悔此次匆匆来而又去。
离别的酒频频饮尽,怎忍心再听那《阳关曲》中最为动情的第四声。
刘郎尚未衰老,心中仍深深怀念那如仙境般的旧地,渴望重归故地。
只担心岁月蹉跎、因循拖延,到那时,恐怕再也见不到如今劝酒之人了。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天台旧路】的翻译。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木兰花》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鐘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端己《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後阕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後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鐘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後阕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鐘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後阕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阕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前後阕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百一字,前阕五平韵,後阕七平韵。兹陈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减字木兰花》四字句与七字句相间,句句用韵,仄韵与平韵交互,每两句为一意群,词意转折,适于各种题材,故宋人用此调者极多。《梅苑》李子正词名《减兰》。徐介轩词名《木兰香》。《高丽史·乐志》名《天下乐令》。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题作「送别」。
天台:傅子立注:「《续〈齐谐记〉》:『汉明帝永平中,郯县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望山头有一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涧水,饮之。见蔓菁从山复出,次有一杯流出,中有胡麻饭屑。二人因过水,行一里许,又度一山,出大溪。见二女颜容绝妙,唤刘阮姓名,如有旧。问「郎等来何晚也?」因邀过家。床帐帷幔,非世所有。又有数仙客,将三五桃至,云:「来庆女婿。」各出乐器作乐。二人就女家止宿,行夫妻之礼。住半年,天气和适,常如二三月,百鸟哀鸣。求归甚切,女曰:「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送刘阮从此山洞口去。乡里怪异,验得七代子孙。却欲还女家,寻山路不获,至太康八年,失二人所在。』」刘尚荣按:「《续〈齐谐记〉》所载事详见《太平广记·卷六十一·天台二女》引《神仙记》:『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远不得返,经十三日饥。遥望山上有桃树子熟,遂跻险援葛至其下,啖数枚,饥止体充。欲下山,以杯取水,见芜菁叶流下,甚鲜妍。复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饭焉。乃相谓曰:「此近人矣。」遂渡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色甚美,见二人持杯,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杯来。」刘阮惊。二女遂忻然如旧相识,曰:「来何晚耶?」因邀还家。南东二璧(原作「雨璧东壁」,据明抄本改。黄本作「西璧东璧」)各有绛罗帐,帐角悬铃,上有金银交错。各有数侍婢使令。其馔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美。食毕行酒。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夜后各就一帐宿,婉态殊绝。至十日求还,苦留半年,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乡。归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还路。乡邑零落,已十世矣。』刘义庆《幽明录·卷一》亦载此事:『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糁,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其家筒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忻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情节稍有不同。末数句疑傅注有脱文,然而难以补正。以今本《续〈齐谐记〉》无此条也。」
而今: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如今」。
《阳关》第四声:傅子立注:「公杂书云:『旧传《阳关》三叠,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又是四叠,皆非是。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旧节奏。予在密州,有文勋长官者,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有三叠皆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第四声(「第四声」三字原缺,据《仇池笔记》补):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第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则一句不叠审矣。』」刘尚荣按:「此文见于宋曾端伯《类说》本《仇池笔记·卷上》,明人收入《东坡志林·卷七》。又,《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四》引此文,略同于傅注。又,《东坡文集·卷六十七·题跋》类收此文,题作『记《阳关》第四声。』」
1.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由《木兰花令》减字而成,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 天台旧路:指天台山之路,天台山在浙江,道教名山,传说中有仙人居所,亦暗喻理想或旧日生活之地。
3. 刘郎:汉代刘晨入天台山遇仙之典,后世以“刘郎”代指出入仙境之人,苏轼常用来自比,表达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
4. 来又去:指曾到天台(或象征之地),不久又离去,形容行踪不定,未能久留。
5. 别酒频倾:频频饮酒话别,表现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6. 《阳关》第四声:指琴曲或歌曲《阳关三叠》中的第四段,该曲为送别名曲,极尽哀婉,“第四声”或为泛指曲中最动情处。
7. 未老:言年岁尚轻,尚有重游之可能,亦暗含壮志未衰之意。
8. 仙乡:神仙之乡,此处指天台山或象征美好回忆之地,亦可理解为理想生活境界。
9. 因循:拖延、懈怠,不积极行动。
10. 劝酒人:指昔日共饮、相伴之人,可能为友人或旧识,象征过往温情与人际温暖。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天台旧路】的注释。
评析
《减字木兰花·天台旧路》是北宋文学家苏東坡所创作的一首婉约词。上片主要写词人再次离开杭州时的不舍心情,下片则表达了自己想重新获得杭州这仙境般生活的愿望。全词虚实结合,不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心情,而且让整个词篇充满了仙道色彩,耐人寻味。
此词借“刘郎”典故抒写对往昔仙乡般生活的眷恋与人生易逝、良辰难再的感慨。苏轼以“天台旧路”起兴,将现实旅程与精神追忆交织,通过“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等细节渲染离愁别绪。下片转写重归之愿与时光流逝之惧,情感层层递进。全词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既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又暗含仕途漂泊、人事无常的无奈,体现了苏轼晚年复杂的心境。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天台旧路】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天台旧路”开篇,即奠定追忆与怅惘的基调。天台山作为道教圣地,自刘晨、阮肇遇仙传说以来,便成为文人心中“仙乡”的象征。苏轼借此地名,实非仅言地理行程,而是寄托对精神归宿的追寻。上片“应恨刘郎来又去”,用反语写出自己当年未能久留的遗憾,仿佛连“刘郎”本人都会后悔。“别酒频倾”写饯别之频繁,暗示聚少离多;“忍听《阳关》第四声”则以听觉细节强化情感张力——《阳关三叠》本已凄切,第四声或为衍伸之说,强调曲中至情至悲之处,不忍卒听,足见内心痛楚。
下片转入心理描写,“刘郎未老”既是对自身状态的确认,也暗含“尚可重来”的希望。然而紧接着“怀恋仙乡重得到”却透露出理想难再的焦虑。结尾“只恐因循,不见而今劝酒人”尤为沉痛:并非惧老,而是怕拖延中错失良机,连那些曾共饮欢笑的人也终将消逝。此句将个体生命短暂与人际温情易逝结合,升华为普遍的人生慨叹。
全词结构紧凑,情感由外景入内情,由追忆转向忧思,语言含蓄而意蕴绵长。虽用典较多,但自然贴切,毫无堆砌之感,展现了苏轼晚年词作中特有的深沉与通透。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天台旧路】的赏析。
辑评
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殷光熹:東坡的这首婉约词,不仅善于将音乐性语言和文学性语言糅合在一起,而且偏重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欣赏和评价。
1.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此词借刘郎重游天台之典,抒写人生聚散无常之感,语短情长,意境悠远。”
2.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清代朱孝臧批语:“‘只恐因循’二句,语极沉痛,盖叹人事迁流,良会难再。”
3.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以‘刘郎’自况,既见超逸之志,又含身世之感,末句尤具时间意识,体现东坡晚年对生命有限的深刻体认。”
4.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云:“‘忍听《阳关》第四声’,化用王维诗意而出新境,情致缠绵,令人黯然。”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天台旧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