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黄河边一年到头都足以听到悲凉的风声,
归雁亭古老,台基荒芜,半悬于空阔的天地间。
只有那南归的大雁,每年回来得最早,
(它们归来时)柳树才刚含着微弱的绿意,杏花初绽,粘着点点娇红。
以上为【滑州归雁亭】的翻译。
注释
滑州:今河南滑县,地处黄河沿岸。
归雁亭:亭名,当在滑州黄河边,因其为候鸟大雁迁徙途经之地而得名。
长河:指黄河。
终岁足悲风:终年都充满了悲凉的风声。既写黄河边自然环境的萧瑟,也暗含了诗人心情的悲苦。
亭古台荒:既写归雁亭本身的古老与荒废,也是诗人自身年岁渐老、心境苍凉的投射。
半倚空:形容亭台高耸、地势空旷,给人一种孤悬于世的苍茫感。
柳含微绿杏粘红:粘,沾染,此处形容初开的杏花娇嫩鲜红的形态。此句精准地捕捉了早春时节万物初萌的细微景象。
以上为【滑州归雁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欧阳修一首经典的借景抒情之作。诗歌通过描绘滑州黄河边归雁亭荒凉古旧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年华逝去、仕途坎坷的悲凉之感。然而,诗人在后两句笔锋一转,以“雁归最早”带来“柳绿杏红”的初春信息,在沉重的悲感中注入了生命复苏的微弱希望与一丝欣慰。全诗前后情感形成强烈对比,于萧索中见生机,体现了欧阳修诗歌沉郁顿挫、含蓄深婉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滑州归雁亭】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情感的转折与对比,以及炼字的高度凝练。
前两句极力渲染悲凉空旷的意境。“长河”与“悲风”的组合,将空间的辽阔与心境的苍凉融为一体;“终岁”一词,更将这种悲感从一时一刻延伸为一种永恒的、无法摆脱的境遇。“亭古台荒半倚空”则进一步将视线聚焦,一个“古”一个“荒”,写尽了物象的衰败,而“半倚空”三字,更赋予景物一种摇摇欲坠的、孤独无依的动感,这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后两句是全诗的转机和灵魂。正当读者沉浸在前句的悲风中时,诗人却抬眼看出了“雁归时最早”这一丝变化。大雁是信使,它的归来预示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惟有”二字,强调了在这片悲凉中,这一点点生机是何其珍贵和唯一。结句“柳含微绿杏粘红”是神来之笔,诗人用“含微绿”写柳芽初萌的羞涩,用“粘红”写杏花初绽的娇艳,体物入微,色彩明丽。这微弱而新鲜的春意,与首句“终岁悲风”的酷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种反差并非简单的情绪转换,而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便在最萧瑟、最困顿的境遇中,生命总会找到其出路,希望总会如期而至。这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悲秋伤春,达到了一种哀而不伤、于绝望中见希望的境界。
以上为【滑州归雁亭】的赏析。
辑评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欧阳文忠公诗,如《滑州归雁亭》等作,初看若平易,中间自有绝佳处。‘柳含微绿杏粘红’,‘粘’字工而自然,人所未到也。”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一:
“此诗首二句极写荒寒,有俯仰身世之感。后二句转出春意,便觉有无穷希望。此种意境,从唐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得来,而笔意尤婉约。”
现代学者钱钟书《宋诗选注》:
“欧阳修的诗里,‘柳含微绿杏粘红’这种细致的观察和新颖的表达,开了宋诗自家面目的先声。他从大处着眼,却从小处落墨,用鲜明的节物现象来抵消了衰飒的气氛。”
以上为【滑州归雁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