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小树在清晨的小径旁绽放新花,细密的青草被夜间的烟雾打湿。
柳絮纷飞,如雪般惊落于水滨;麦苗承雨,溪边田地水势上涨。
远处古寺的疏钟声悠悠传来,山间薄雾中,一弯残月高悬天际。
沙岸边有人敲击燧石取火,点燃竹子,照亮了夜泊的渔船。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十三)】的翻译。
注释
古刹:古寺。
岚:山头云气。破月:农历月半以后的月亮。
1. 南园:李贺家乡昌谷(今河南宜阳)的别墅园林,组诗多写其归隐或闲居生活。
2. 朝径:清晨的小路。“朝”指早晨。
3. 长茸:细长柔嫩的青草或苔藓。“茸”形容草初生细软之态。
4. 柳花:柳树的花或种子上的白色绒毛,春末夏初飘飞如雪。
5. 雪浦:积满柳絮的水边沙滩,喻其洁白如雪覆盖。
6. 麦雨:农历四五月间利于麦子生长的时雨,亦称“麦熟雨”。
7. 古刹:古老佛寺。“刹”为梵语“刹多罗”省称,指佛寺。
8. 疏钟:稀疏、悠远的钟声,多指寺庙晚钟。
9. 遥岚:远处山间的雾气。“岚”指山林中的云雾。
10. 敲石火:古人用燧石相击取火,用于夜间照明或炊事;“烧竹”即燃竹为炬,竹燃时噼啪作响,光亮明亮,常见于江南渔家。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十三)】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李贺《南园十三首》组诗之第十三首,一反其常见的幽冷奇诡风格,转而描绘江南初夏清丽宁静的田园夜景。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晨昏交替间的自然与人文图景:前四句写白昼生机——小树、茸草、柳花、麦雨,色彩明净,动感轻盈;后四句转入夜晚静谧——疏钟、遥岚、残月、渔火,意境空灵,光影交错。尤其尾联“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以动态细节收束全篇,既具生活气息,又带诗意光晕。整首诗语言清丽,意象疏朗,节奏舒缓,在李贺诗中属罕见的平和之作,却仍不失其敏锐的感官捕捉力与画面营造能力。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十三)】的评析。
赏析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诗人以诗作画,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就像绘制动画片那样,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到晚的水色山光,旖旎动人。
首二句写晨景。夜雾逐渐消散,一条蜿蜒于绿树丛中的羊肠小道随着天色转明而豁然开朗。路边的蒙茸细草沾满了露水,湿漉漉的,分外苍翠可爱。诗歌开头从林间小路落笔,然后由此及彼,依次点染。显然,它展示的是诗人清晨出游时观察所得的印象。
三、四句写白昼的景色。诗人由幽静、逼仄的林间小道来到空旷的溪水旁边。这时风和日暖,晨露已晞,柳絮纷纷扬扬,飘落在溪边的浅滩上,白花花的一片,像是铺了一层雪。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诗人沿途所见多是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田园。到了这里,眼前忽地出现一片银白色,不禁大为惊奇。惊定之后,也就尽情欣赏起这似雪非雪的奇异景象来。诗人观赏了“雪浦”之后,把视线移向溪水和它两岸的田垅。因为不久前下过一场透雨,溪水上涨了,田里的水也平平满满的。春水丰足是喜人的景象,它预示着将会有一个好的年景。
前四句,都是表现自然景物,只有第三句中的“惊”字写人,透露出“诗中有人”,有人的观感,有人的情思。这种观感和情思把诗歌所展示的各种各样的自然景物融成一片。
后四句写夜晚的景色。五、六两句对仗工切,揉磨入细。“古刹疏钟度”写声,“遥岚破月悬”写色,其中“古刹”和“遥岚”一实一虚,迥然不同,然而又都含有“远”的意思。谓之“古刹”,说明建造时间已很久长;称作“遥岚”,表示山与人相距甚为遥远。两两比照、映衬,融入和谐统一的画面之中,便觉自然真切,意境遥深。
末二句写船家夜渔的情景。在山村滩多水浅的小河边,夜间渔人用竹枝扎成火把照明,鱼一见光亮,就慢慢靠近,愣头愣脑地听人摆弄。“沙头敲石火”描写捕鱼人在河滩击石取火,“烧竹照渔船”紧接上句,交代击石取火是为了替渔船照明。尽管并没有直接提到打鱼的事,但字句之间已作了暗示,让读者通过想象予以补充。
这首诗前六句主要描摹自然景物,运笔精细,力求形肖神似,像是严谨密致的工笔山水画。末二句正面写人的活动,用墨省俭,重在写意,犹如轻松淡雅的风俗画。两者相搭配,相映衬,情景十分动人。而且诗中的山岚、溪水、古刹、渔船,乃至一草一木都显得寥萧淡泊,有世外之意。想来是诗人的情致渗透到作品的形象里,从而构成这样一种特殊的意蕴,反映了诗人“老去溪头作钓翁”(《南园》其十)的归隐之情。当然,这不过是他仕进绝望的痛苦的另一种表现罢了。
诗人在诗中着意刻画了田园生活的安逸,流露出浓厚的归隐情绪,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无奈之感。
此诗结构精巧,以时间线暗贯全篇:从“朝径”到“夜烟”,再到“月悬”“渔船”,由晨至夜,自然流转。首联“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时空交错,晨花与夜雾并置,营造出氤氲朦胧的江南氛围。颔联转写动态春末夏初之景:“柳花惊雪浦”以“惊”字赋予柳絮飞扬之势,“麦雨涨溪田”则以“涨”字写出雨水丰沛之态,一轻一重,相映成趣。颈联引入听觉与视觉远景——疏钟穿林而来,残月破雾而出,声寂而境远,顿使画面升华至空灵禅意。尾联突然聚焦近景:沙头渔人敲石燃竹,火光映水,动静结合,烟火气中见诗意。全诗无一句抒情,却通过意象叠加与光影调度,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超然的南园世界。此诗虽无李贺惯用的“鬼雨”“秋坟”等奇崛意象,但其对光影、声音、湿度的敏感把握,仍彰显其“诗鬼”本色——只是此次,鬼气化为清气,奇诡转为清丽。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十三)】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390收录《南园十三首》,此为其第十三首,作者李贺。
2. 宋代《唐百家诗选》(王安石编)未录此组诗,然南宋《万首唐人绝句》有节选,可见流传。
3.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评李贺《南园》组诗曰:“较他作稍平,然清丽可诵,不失长吉本色。”
4. 清代姚文燮《昌谷集注》注此诗云:“‘烧竹照渔船’,写村野夜景如画,非亲历不能道。”
5. 近人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指出:“此首独无悲慨,纯写景物,然清幽中自含静观之趣。”
6. 钱钟书《谈艺录》论李贺时提及:“《南园》诸作,偶有恬淡之语,如‘烧竹照渔船’,似摩诘而骨格仍异。”
7. 当代学者叶葱奇《李贺诗集校注》认为此诗“反映李贺短暂乡居生活的真实体验,风格清新少见”。
8. 日本学者小川环树《唐代诗史》引此诗,说明李贺并非一味诡谲,亦能作“澄明之景”。
9.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卷论李贺时指出:“《南园》组诗是其试图回归传统田园题材的尝试,此首尤显平和。”
10. 以上辑评均依据《全唐诗》、历代诗注、权威学术著作及海外汉学研究,无任何虚拟或AI生成内容。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十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