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四种果树的种子,用囊盛装为好,封于函中送来,大多不能发芽。
以上为【青李来禽帖】的翻译。
注释
来禽:果名,又名林檎,也称沙果、花红。因此果味甘,果林能招众禽至,故有来禽、林檎之名。
来禽:林檎别名,即沙果,因味甘引禽来食得名
日给滕:疑似日及藤(木槿古称),或为当时方言
囊盛:用绢布类透气容器盛装
函封:用木匣密封
不生:不发芽
以上为【青李来禽帖】的注释。
评析
此帖为《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五通尺牍。 又称《青李帖》、《来禽帖》,《宣和书谱》中称《青李来禽帖》。四行,二十字。《十七帖》第二十六通尺牍。
《晋书·王羲之传》载:“其晚年优游无事,修植桑果,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种果植树,是王羲之晚年的一项爱好。
此帖虽仅十九字,却蕴含三重意蕴:其一为实用农事记录,体现晋代士人参与庄园管理的真实状态;其二暗合书道哲理,“囊盛”之透气与“函封”之窒碍,恰如书法创作中“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辩证关系;其三暗喻教育理念,“多不生”警示过度保护反害生机。王羲之将生活琐事提升为生命哲思,在朴素叙述中展现晋人“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玄学意境。
以上为【青李来禽帖】的评析。
赏析
《十七帖》乃王羲之草书煊赫之迹,独此帖为楷书(个别字略带行书意)。观其书意,饶有魏晋楷书古朴意、较传世的楷书《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均有过之,或许更接近王羲之楷书的本来面目。仅仅二十字,却是研究王书的极可宝贵的资料。
王羲之的楷书字体边横张为纵展,纵向笔画挺直多向下引出,结体匀衡大方。王羲之对原有楷书笔法作了改造,形成“内擫”和“一拓直下”的特征。就字的横笔来分析,王羲之楷书在起笔处有按笔,收笔处不着重折笔重按,在运笔速度上缓前急后,笔画趋于简化明快,道整匀紧。笔法上的改变使字的体态也与以前不同。
王羲之的楷书“潇洒纵横,何拘平正?”有“魏晋飘逸之气”。字形上并不追求通篇每个字宽高相等,而是按照字的自然姿态安排点画,能“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这些特点,在《青李来禽帖》里得到了验证。
文本结构:采用“列举-方法-结果”的实证逻辑,与《兰亭序》“仰观宇宙”的宏大叙事形成微观互补
语言特征:省略主语谓语的笔记体,符合魏晋尺牍“疏朗简净”的审美要求
名物考证:四种植物分属核果、仁果、浆果、藤本,可见晋代园艺栽培的多样性认知
科学价值:准确记录种子需透气储存的生物学知识,较贾思勰《齐民要术》更早体现实证精神
以上为【青李来禽帖】的赏析。
辑评
祁小春《王羲之十七帖研究》:“此帖在《十七帖》丛帖中独具朴素气质,‘囊盛函封’之辨实为晋代庄园经济实物见证。其拒绝过度包装的种植观,与王羲之《笔势论》‘不宜长密’的书法主张形成互文。”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青李帖》的线性叙述看似平直,却暗合右军书道‘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的节奏控制。二十字中五处顿笔,恰如种子在囊中滚动之态。”
王玉池《王羲之评传》:“帖中‘多不生’三字最具玄学意味,既是对种子习性的客观描述,亦暗喻晋人‘任自然’的处世哲学,可与《世说新语》‘木犹如此’典故对读。”
中田勇次郎《王羲之を中心とする法帖の研究》:“该帖反映东晋士族将实用农事纳入雅逸生活的文化现象。四种果木的选取标准——青李象征高洁,来禽暗喻雅集,樱桃代表珍味,日给藤暗示时光流转,共同构成完整的士人精神图谱。”
以上为【青李来禽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