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翠绿的柏树不知秋天已至,空旷的庭院里不见落叶飘摇。
隐居之人却正享受着清凉的树荫,独自坐在露天中静静饮酒自乐。
月光渐渐清澈明净,薄雾轻浮,更显清幽淡远。
小儿们又哪里懂得这些?彼此交谈间只说父亲此刻正欢愉。
铜炉中燃烧着柏子香气袅袅,石锅里正煮着山药清香扑鼻。
举杯共赏天上的月华露水,天地万物仿佛都在与我应答对饮。
此生何其有幸,如风中的缆绳终于初次停泊安顿。
誓要逃离颜回般困顿与盗跖般贪婪的罗网,转而奔赴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仙人之约。
不要嫌弃时机尚需等待,岂可轻率地在寥廓天地间嬉戏玩弄?
心境澄澈安宁,恍惚间似有仙乐从空中传来,笙箫与仙鹤齐至。
以上为【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的翻译。
注释
1. 以病在告:因生病而请假在家。
2. 空庭失摇落:庭院空旷,却没有落叶纷飞的景象,暗指柏树常青,不随季节凋零。
3. 幽人:隐士,指诗人自己。
4. 露坐:坐在露天之中。
5. 月华稍澄穆:月光渐渐变得清澈宁静。澄穆,清朗肃穆。
6. 雾气尤清薄:雾气清淡稀薄,形容夜色清明。
7. 小儿亦何知:小孩子又怎么理解大人的心境呢?
8. 铜炉烧柏子:用铜炉焚烧柏树的籽实,古人认为柏子焚香可清心宁神。
9. 石鼎煮山药:用石锅煮山药,象征简朴山林生活。
10. 风缆欣初泊:比喻人生如舟行江海,如今暂得停靠,喻指病中得以休憩反思。
11. 逃颜、蹠网:颜指颜回,代表贫贱而德高者;蹠指盗跖,代表富贵而暴虐者。此句意谓要摆脱世俗贫富荣辱的束缚。
12. 松、乔约:松指赤松子,乔指王子乔,皆传说中的仙人,此处喻指超凡脱俗的隐逸生活。
13. 风有待:典出《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意指还需等待时机。
14. 戏寥廓:在广阔的天地间随意游戏,含轻率之意,诗人表示不可如此。
15. 泠然:清冷、清净的样子,亦可解为轻快超然。
16. 心境空:内心清净无杂念。
17. 笙鹤:传说中仙人乘鹤而来,吹笙相迎,象征超脱尘世、得道升仙。
以上为【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作于苏轼因病告假期间,写独酌时的心境与感悟。全诗以静谧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细节与内心独白,展现出诗人超脱尘俗、向往高洁的精神追求。诗中既有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又有深沉的人生哲思,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融合。他虽处病中,却不失豁达,在孤独中寻得精神自由,借酒抒怀,寄托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语言清丽自然,意境空灵悠远,是其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平和的代表之作。
以上为【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井然,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开篇写景,以“翠柏不知秋”起兴,既写出柏树四季常青之性,又暗喻诗人超然于时节变迁之外的心境。“空庭失摇落”进一步渲染寂静氛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安定。继而转入人物活动——“幽人得嘉荫,露坐方独酌”,一个“独”字点出孤独,但“方”字却透露出自得其乐的情趣。
中间写月色、雾气、小儿言语、焚香煮药等细节,充满生活气息,却又不失高雅。尤其是“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酬酢”一句,将饮酒赏月升华为与宇宙万物的对话,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体现苏轼“物我两忘”的哲学境界。
后半转入抒怀,“此生独何幸”一转,由眼前之乐引出人生感慨。“誓逃颜、蹠网,行赴松、乔约”明确表达对功名利禄的厌弃和对神仙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思想在其贬谪后期尤为常见。结尾“泠然心境空,仿佛来笙鹤”以虚幻之景收束,使全诗归于空灵,余韵悠长。
整首诗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情感真挚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苏轼在困顿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智慧与胸怀,是其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称:“东坡晚年诗多萧散自得,此类独见清远之致。”
2. 清代纪昀评此诗:“语极平淡,意味深远,非胸中有丘壑者不能道。”(《瀛奎律髓汇评》引)
3. 《历代诗话》载:“‘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酬酢’,此等句非真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者不能作。”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写病中静悟,情景交融,超然物外,足见坡公胸次。”
5.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苏诗往往于琐事中见广大,此篇独酌而思接千载,正是其‘以俗为雅’之例。”
以上为【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