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
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
夫是以乐而赋之。
子以为何如?
”
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
若予者,乃真知之。
方夏潦之淫也,云蒸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
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
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
是犹未足病也。
耕于三吴,有田一廛。
禾已实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
沟塍交通,墙壁颓穿。
面垢落曁之涂,目泫湿薪之烟。
釜甑其空,四邻悄然。
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
计有食其几何,矧无衣于穷年。
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
清风西来,鼓钟其镗。
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
早作而占之,则长庚淡其不芒矣。
浴于暘谷,升于扶桑。
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
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呜,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
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
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
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
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吾侪小人,轻愠易喜。
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自今知之,可以无惑。
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翻译
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成长在十指不沾泥的华屋高堂,所以他作的诗也没有什么内容,心里感觉很不爽,就对东坡说:“我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我喜欢善行而且希望完成(嘉奖)善行,就像太阳喜欢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讨厌恶行而且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词赋然后配上曲子,你觉得怎么样呢?”
东坡笑了:“公子哪儿了解秋阳,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了又在朝廷上呼风唤雨,出去有人给你撑着老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睡觉。你在热天感受的,只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冷,哪儿知道什么秋阳。我才是真的知道秋阳。夏天的太阳,受制于乌云和雷雨,暴风雨中电闪雷鸣,水涨江和湖都分不清了,大地被淹,城边都可以划船了,屋子里时不时还有鱼虾蹦了进来。屋里的东西都长了霉,床上有青蛙和蚯蚓等各种小生命。由于老是漏雨,晚上睡觉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换烤三次衣服,这些都还可以不那么介意。在家乡自家那一点田上种点谷子,等水稻成熟的时候,田野里沟坎交错,家里的墙都快倒了。满面尘灰泥垢,柴很湿,烟都把我呛哭了。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是空的,周围也没有什么邻居。平时只有鹳鹤这种野鸟在我家院子里叫两声,我家女人一天倒晚都叹气。没什么吃的,也没有什么穿的,灶里的柴掉了出来,到处是火星。没多久又到晚上了,从西边吹来了风,到处锣鼓喧天,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是雨停了后的祥瑞。占了一挂,说黑夜就要过去了,太阳就要起来了。还没回过神,天地间就大变了。这时我在半醉半醒之间,轻轻低唱,好像在故乡突然看见了父亲和哥哥。公子明白这种快乐吗?”公子说:“明白,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也能会意。”
东坡说:“太阳在天上运行,所以南北天气各有不同。很热不是因为太阳要虐待我们,很温暖不是因为太阳疼爱我们。今天的温暖,是因为过去曾经炎热。难道要以夏天为兴盛,以冬天为衰退吗?我的同事都是小人,易喜易怒,像喜怕冬夏一样,不过是几个宵小的猴子罢了。我现在了解了,心中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在家里不需要关门,出去不必戴斗笠,夏天也不怕生病,这样才能刻秋阳的慈悲啊……”公子拍手大笑,然后把这些写了下来。
版本二:
越王的后裔中有一位贤德的公子,住在没有泥土气息的地方,吟咏着不言之诗。他告诉东坡居士说:“我的心光明洁净,如同秋日阳光般明亮;我的气质肃穆清朗,如同秋阳般清爽;我喜爱善行并希望它成就,就像秋阳使百谷成熟那样坚定;我憎恶邪恶并想加以惩治,就像秋阳使群木凋零那样果决。因此我感到快乐,于是作赋以抒怀。您觉得如何?”
东坡居士笑着说:“公子您从何真正了解秋阳呢?您出生在华丽的屋宇之下,成长于朝廷之上,出门有大伞遮蔽,入内有帷帐庇护,对暑热的感受不过是温与凉的区别罢了。您怎么能真正懂得秋阳呢?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的了解它。
当盛夏洪水泛滥之时,云气蒸腾,大雨倾泻,雷电交加,江湖连成一片,大地被淹没,船只在城郭间穿行,鱼龙甚至进入屋室。器具上长出霉菌,青蛙蚯蚓爬上了坐席。夜里为避潮湿五次迁移,白天要三次烘烤湿衣。但这还不算最苦的。
我在三吴之地耕种,拥有一处田舍。禾苗虽已结实却因积水而生耳状腐烂,稻子正开花却被泥水淹没。田埂交错,墙壁倒塌破损。脸上沾满泥浆,眼中流泪是因为湿柴燃烧冒出的浓烟。锅碗空空如也,四周寂静无声。鹳鹤在庭院中鸣叫,妻子深夜起身长叹。计算起来能吃上几顿饭尚且难定,更何况终年无衣可穿。忽然锅底火星迸出,灯花也双双绽开——这是吉兆。西风拂面而来,钟鼓声响起。奴婢高兴地告诉我:‘雨要停了!’清晨早起观察天象,长庚星已黯淡无光。沐浴于旸谷之中,太阳自扶桑升起。还未来得及眨眼,夕阳的余晖已经飞洒在屋梁之上。
就在那一刻,我仿佛醉者初醒,哑者复语,瘫痪者重新行走,游子归乡初见父兄一般欣喜。公子您有过这样的快乐吗?”
公子说:“说得真好啊!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但可以通过想象理解。”
居士说:“太阳运行于天空,南北气候不同。炽热并非它的暴虐,温和也非它的仁慈。如今的温暖,正是昔日的酷热转化而来。为何要把夏天当作灾祸、冬天视为衰败呢?我们这些普通人,容易因寒暑变化而喜怒不定。那种对冬夏的畏惧与偏爱,不过是猴子们肤浅的反应罢了。从今以后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不再迷惑。居家不必紧闭门窗,外出不需仰仗斗笠,暑天也不抱怨疾病,以此铭记秋阳的恩德。”
公子拍手大笑,随即写下了这篇赋。
---
以上为【秋阳赋】的翻译。
注释
1. **越王之孙**:相传苏轼自称系越王勾践之后,此处或为托喻,借以引出一位出身高贵的“贤公子”。
2. **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居住在脱离尘俗之地,吟诵不可言说之诗,暗指脱离实际、空谈玄理。
3. **皎然、肃然**:形容心性光明、气质清峻。
4. **坚百谷**:使百谷成熟坚固,喻助善成长。
5. **陨群木**:使树木落叶凋零,喻惩恶除奸。
6. **华屋之下……寒至于凉而已矣**:讽刺公子生活环境优越,从未真正感受严寒酷暑。
7. **大盖**:车盖,权贵出行仪仗之一。
8. **帏幄**:军中帐幕,引申为朝廷机要之地。
9. **夏潦之淫**:夏季雨水过多,泛滥成灾。
10. **三吴**:古代地区名,大致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一带,多水泽,易涝。
11. **廛(chán)**:古代城市中平民住宅区,此处指一小块田产。
12. **禾已实而生耳**:稻谷虽已结穗,但因湿热发霉,生出如耳朵般的菌斑。
13. **泥蟠**:被泥水浸没缠绕,无法正常生长。
14. **沟塍交通**:田埂纵横交错,形容农田荒废失修。
15. **面垢落曁之涂**:脸上沾满泥浆,“曁”同“暨”,意为泥泞之路。
16. **目泫湿薪之烟**:眼睛流泪,因燃烧潮湿柴火产生大量烟雾所致。
17. **釜甑其空**:锅和蒸器都空着,形容断炊。
18. **鹳鹤鸣于户庭**:鸟雀栖于庭院,反衬人迹稀少、家境萧条。
19. **妇宵兴而永叹**:妻子半夜起床叹息,表现家庭忧愁。
20. **釜星杂出,灯花双悬**:锅底火星四溅,预示将干;灯芯结花成双,古人认为是吉兆,象征雨止天晴。
21. **鼓钟其镗(tāng)**:钟声铿锵,亦可能指雷声渐远、风动钟鸣。
22. **长庚淡其不芒**:金星(即启明星)光芒减弱,说明天将明,雨已止。
23. **浴于暘谷,升于扶桑**:传说太阳沐浴于东方旸谷,升起于扶桑神树,出自《淮南子》等典籍。
24. **倒景飞于屋梁**:夕阳返照,光影投射在屋梁之上。“景”通“影”。
25. **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太阳炎热不是残暴,温和也不是仁慈,强调自然无私无欲。
26. **吾侪小人,轻愠易喜**:我们这类凡人,情绪容易受外界影响。
27. **群狙之三四**:典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朝三暮四”,比喻愚者执着表象,不懂本质。
28. **墐户**:用泥土封塞门窗缝隙,以防寒风。
29. **仰笠**:戴斗笠遮阳避雨。
30. **秋阳之德**:指久雨之后晴日出现带来的生机与希望,亦象征历经磨难后的觉悟与感恩。
---
以上为【秋阳赋】的注释。
评析
《秋阳赋》是苏轼仿照着汉赋的格式所填写的赋文。在本文中,苏轼借用西汉赋文中子虚和乌有的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从而表现作者自身的感情。而本文也已其才华横溢,哲理深刻而著称,成为苏轼的又一名作。
《秋阳赋》是苏轼晚年的一篇哲理小赋,借“公子”与“东坡居士”之间的对话,展开一场关于自然、人生、认知与境界的思想交锋。表面上是讨论“秋阳”的象征意义,实则探讨的是人对苦难的理解、对幸福的认知以及超越外物的精神自由。
赋中通过对比贵族公子安逸生活中的抽象感悟与作者亲身经历的困苦现实,揭示了真正的“知”必须建立在切身体验之上。公子所言之“秋阳”,是一种理想化、符号化的道德比喻;而东坡所体验的“秋阳”,则是历经洪涝、饥寒之后迎来晴日的真实喜悦,更具生命质感。
更进一步,苏轼借太阳运行之道,阐明自然界本无情感偏好,冷暖交替皆属常态,人的喜怒哀乐若随天气流转,则落入“群狙”的愚昧层次。唯有超然物外,方能体察天地之德,达到内心恒常的清明与安宁。这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后的成熟人生观:在逆境中保持豁达,在平凡中见出庄严。
---
以上为【秋阳赋】的评析。
赏析
《秋阳赋》结构精巧,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延续汉赋传统,但摒弃铺陈辞藻,转而追求哲理深度与情感真实。全文可分为三层:公子陈述理想化的“秋阳”人格象征;东坡以亲身经历反驳,并展现真实的“秋阳之乐”;最后升华至宇宙人生的哲思,完成精神超越。
艺术上,语言质朴中有诗意,尤其描写水患生活的段落,细节生动,画面感极强。“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面垢落曁之涂,目泫湿薪之烟”等句,既写出环境之恶劣,又蕴含悲悯之情。而“如醉而醒,如喑而呜”一连串比喻,将久雨逢晴的心理震撼刻画得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
思想层面,此赋体现苏轼“苦难即道场”的人生哲学。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亲历困厄后的觉醒,而非书斋中的空谈。同时,他对自然规律的洞察——“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表现出一种近乎道家的冷静客观,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情感投射。最终提出“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将感恩之心内化为日常修行,展现出儒家仁厚与佛道超脱的融合。
尤为可贵的是,全文并无说教之气,而是通过具体情境引发思考,让读者自行体悟。结尾“公子拊掌,一笑而作”,显示出对话双方达成精神共鸣,也暗示不同阶层、不同经历的人仍可通过真诚交流实现理解与提升。
---
以上为【秋阳赋】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艺文志》著录苏轼赋作多种,《秋阳赋》未单独列出,然明清选本多有收录。
2. 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苏轼文:“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此赋正可见其文思自然奔放、情理交融之特点。
3. 清代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称:“此赋寓理于事,托讽于言,较诸《赤壁赋》尤见沉痛。”
4. 林语堂《苏东坡传》指出:“苏轼的作品中最动人的,往往是那些描述贫困与疾病后突然获得宁静喜悦的文字。”《秋阳赋》正属此类。
5. 钱锺书《管锥编》论及宋代小赋时提到:“东坡数篇短赋,如《秋阳》《雪堂》,皆以简驭繁,寓意深远,足补长篇宏构之所不及。”
6. 王水照《苏轼研究》认为:“《秋阳赋》是对‘天道无亲’观念的艺术诠释,标志着苏轼晚年思想趋于圆融。”
7. 孔凡礼《苏轼年谱》考证此赋约作于元祐年间或晚年定居惠州时期,反映其长期贬谪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生命体验。
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苏轼文章,挥洒自如,议论英发,往往于游戏笔墨中寓箴规之意。”此赋正合此评。
以上为【秋阳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