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後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下,半生光阴如弹指一瞬般匆匆而过。十年来未能再见到欧阳修先生这位老仙翁,但见堂壁上他题写的墨迹依然笔走龙蛇,气势飞动。
我想凭吊那位以文章著称的太守(欧阳修),又不禁吟唱起他曾写过的“杨柳春风”诗句。不要说人世万事转头成空,其实尚未转头之时,一切早已如梦一般虚幻。
以上为【西江月 · 平山堂】的翻译。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源自南朝清商乐,属法部道曲,后用为词牌,最早见于唐玄宗时《教坊记》。调名或取自李太白《苏台览古》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故事。是调大致形成于唐五代时期,初为流行于民间,后因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唐五代时存词数目较少,唐吕纯阳所作《西江月·著意黄庭岁久》、《西江月·任是聪明志士》两首为最早可见《西江月》,后人多谓系托名之作。《敦煌曲子词》存有三首无名氏的《西江月》,《尊前集》收录五代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西江月·水上鸳鸯比翼》两词,或为是调最早之文人作品。及至两宋,《西江月》词调之格律、音韵、句式等渐得统一,依调填词之词人辈出,凡一百五十六人,四百七十三首(不计异名词作),占两宋词坛词人总数之11.8%,词作总数之2.6%。欧阳炯词有「两岸蘋香暗起」句,又名《白蘋香》;因宋程洺水词而得名《步虚词》;因宋韩涧泉词而得名《晚香时候》、《晚春时候》;因元王行词而得名《江月令》;因元丘长春词宣传教义而得名《玉炉三涧雪》;因明马守贞词而得名《壶天晓》。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宋后词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韵,例须同部。以柳屯田《西江月·凤额绣帘高捲》词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另有五十字前后阕各四句两平韵两叶韵,五十一字前后阕各四句两平韵两仄韵,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句三平韵诸变体。
「平山堂」: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东坡外集》题作「元丰七年过扬州」。兹从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调名下题。
平山堂:傅子立注:「欧阳文忠公守扬州,于僧舍建平山堂,颇得观览之胜。」刘尚荣按:「参见南宋·王仪父《舆地纪胜·卷三十七·扬州景物》,别见北宋·叶石林《避暑录话·卷上》:『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可见。』」龙榆生笺引《舆地纪胜·卷三十七·扬州景物》:「在大明寺侧。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为士女游观之所。」
弹指:傅子立注:「释氏有一弹指之顷。」刘尚荣按:「《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篇第二十三》:『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chà)那。……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或即傅注所本。」龙榆生笺:「《吕氏春秋》:『二十瞬为一弹指。』」按:此所引不见今本《吕氏春秋》。
十年: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己未四月,同张大亨游平山堂。公倅杭、赴密、守湖,三过扬。熙宁辛亥,见欧阳公于汝阴,至是元丰己未,凡九年。词云『十年』,举成数也。时鲜于侁(shēn)自京东转运使移知扬州,此燕集平山堂主人也。」
老仙翁:傅子立注:「老仙翁,谓文忠公也。文忠公墨妙多著于平山堂。」
龙蛇飞动:傅子立注:「龙蛇飞动,言其笔势之腾扬如此。」
文章太守:傅子立注:「欧阳文忠公知滁州日,作亭琅琊山,自号醉翁,因以名亭。后守扬州,于僧寺建平山堂,甚得观览之胜。堂下手植柳数株。后数年,公在翰林,金华刘原父出守维扬,公出家乐饮饯,亲作《朝中措》词。议者谓非刘之才,不能当公之词。可谓双美矣。词曰:『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休言:《东坡外集》作「莫言」。
万事转头空:傅子立注引唐·白乐天《自咏》诗:「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皆梦:元延祐本作「是梦」。毛本作「莫梦」。
1. 西江月:词牌名,双调五十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仄韵。
2. 平山堂:位于今江苏扬州西北大明寺内,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庆历八年(1048年)任扬州知州时所建。因其远望江南诸山与视线相平,故名“平山堂”。
3. 三过平山堂下:苏轼曾三次到访扬州,此为其第三次经过平山堂。第一次为熙宁四年(1071年),第二次为七年(1074年),第三次为元祐七年(1092年)任扬州知州时。
4. 半生弹指声中:比喻人生短暂,如弹指之间即逝。弹指,佛教语,形容时间极短。
5. 老仙翁:指欧阳修。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苏轼尊称其为“老仙翁”,表达敬仰之情。
6. 壁上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当年在平山堂所题诗文墨迹犹存,笔势如龙蛇腾跃,生动有力。
7. 文章太守:指欧阳修。他在扬州任上政绩卓著,且文采斐然,故称“文章太守”。
8. 杨柳春风:化用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句:“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原词有“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之句,苏轼此处既怀其人,亦诵其词。
9. 休言万事转头空:不要轻易说人生万事到头来都成空幻。此句反用杜牧“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及白居易“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诗意。
10. 未转头时皆梦:在事情尚未结束、人生未到尽头之时,一切经历本就如梦一般虚幻。此句深化了对人生本质的思考,体现苏轼的哲学洞察。
以上为【西江月 · 平山堂】的注释。
评析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大明寺侧,乃欧阳文忠于庆历八年(西元一〇四八年)知扬州时所建。宋神宗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四月,苏东坡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东坡和其恩师欧阳文忠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文忠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东坡为重遊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东坡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乐天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东坡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这首《西江月·平山堂》是苏轼在扬州重过平山堂时所作,借缅怀恩师欧阳修抒发人生感慨。词中既有对师长的深切追思,也有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哲理体悟。前片写重临旧地、不见故人,唯余遗墨,情感沉郁;后片由吊古转入议论,提出“未转头时皆梦”的深刻洞见,超越了寻常的“万事皆空”之叹,体现出苏轼特有的旷达与清醒。全词融记游、怀人、抒情、说理于一体,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以上为【西江月 · 平山堂】的评析。
赏析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时任扬州知州,重游平山堂,触景生情而作。全词以“三过”开篇,点明时空背景,暗含岁月流转之感。“半生弹指声中”一句,将个人生命置于浩渺时间之中,顿显苍茫。接着忆念恩师欧阳修,称其“老仙翁”,既见敬重,亦带追慕之情。壁上遗墨“龙蛇飞动”,不仅写书法之雄健,更象征精神不朽,人物虽逝,风骨长存。
下片“欲吊”“仍歌”二句,情感细腻转折:既想凭吊,又不忍沉溺哀思,遂转而吟咏先师佳句,借“杨柳春风”重现往昔风雅,情景交融。结尾两句是全词主旨所在:苏轼否定简单的“万事皆空”论,指出“未转头时皆梦”,即人在现实中所执著的一切,在本质上已是梦幻泡影。这不仅是佛家“诸行无常”的体现,更是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的彻悟。较之消极的虚无,此句更具哲思深度——不是等到结局才知为空,而是过程本身即是梦。
整首词语言凝练,意境开阔,由景入情,由情入理,体现了苏轼“旷达中见深沉”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西江月 · 平山堂】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此词通过重游平山堂,缅怀欧阳修,抒发人生感慨。结句‘未转头时皆梦’,翻进一层,比‘转头空’更见深刻,表现了苏轼对人生虚幻性的独特体认。”
2.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公自言‘三过平山堂’,感旧伤怀,而归结于人生如梦之叹。然‘未转头时皆梦’七字,实具大智慧,非阅历深者不能道。”
3.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片写景怀人,下片抒情议论。‘壁上龙蛇飞动’,写出欧公精神不死;‘未转头时皆梦’,则见东坡超然物外之致。”
4. 王水照《苏轼选集》:“此词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历史怀想结合,于悼念恩师中融入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晚期词作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成熟。”
5.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休言’二句,语似平淡而意极沉痛。世人常谓事过境迁方觉成空,东坡却谓当下即是梦境,此乃勘破红尘之语。”
以上为【西江月 · 平山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