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其一】
十载逍遥不拘礼法约束,在酒樽前自斟自饮自相酬。
秋山春雨中悠闲吟咏之处,足迹踏遍江南每座寺庙楼阁。
【其二】
云门寺外忽遇倾盆暴雨,山林幽暗峰峦高峻雨丝绵长。
曾经在郊祀大典担任近侍,此刻骤雨分明如羽林枪阵闪烁。
【其三】
李白曾题诗的水西寺中,古木环绕曲岩楼阁沐清风。
半醒半醉在此漫游三日,但见红白花绽放在山雨迷蒙。
以上为【念昔游】的翻译。
注释
云门寺:原注:在越州(今浙江绍兴)。
㩳(sǒng):执。
水西寺:原注:在宣州泾县(今属安徽)。
山雨:一作“烟雨”。
1. 绳检:礼法约束,《尚书·同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
2. 云门寺:会稽名刹,《世说新语》“王子敬居山阴,夜卧云门寺”
3. 郊宫:皇帝郊祀处,《唐六典》“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
4. 㩳㩳:耸动状,通“耸”,《汉书·叙传》“云起龙襄,化为侯王”
5. 水西寺:宣州名刹,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有“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句
以上为【念昔游】的注释。
评析
《念昔游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描写作者十年浪迹江南,不受拘束的生活,再勾勒江南的景色,又突出江南的寺院,烘托出游历的地域之广。第二首诗记叙作者游越州云门寺的一次经历。第三首诗写李白在水西寺题诗一事,描写了水西寺的佳境,表达了作者对在江南忘忧的游历生活的留恋。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作者十年浪迹江南,不受拘束的生活。漫长的生涯中,诗人只突出了一个“自献自为酬”的场面。两个“自”字,把他那种自斟自饮,自得其乐,独往独来,不受拘束,飘然于绳检之外的神态勾画出来了。这神态貌似潇洒自得,实际上隐约地透露出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愤世之感。
诗的后两句正面写到“念昔游”的“游”字上,但是并没有具体描写江南的景色。“秋山春雨”只是对江南景色一般的概括性的勾勒,然而爽朗的秋山和连绵的春雨也颇富于江南景致的特征。“春”、“秋”二字连用,同前面的“十载”相呼应,暗示出飘泊江南时日之久。诗人寄情山水,徜徉在旖旎风光之中,兴会所致,不免吟诗遣兴。写游踪又突出江南的寺院,正如作者在《江南春绝句》中所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风光尤胜之故。“倚楼”关切吟诗。“倚遍江南寺寺楼”,并烘托出游历的地域之广,也即是时间之长,又回应开头“十载”。
诗人到处游山玩水,看来似乎悠然自在,内心却十分苦闷。这首忆昔诗,重点不在追述游历之地的景致,而是借此抒发内心的情绪。愈是把自己写得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而且是年复一年,无处不去,就愈显示出他的百无聊赖和无可奈何。诗中没有一处正面发泄牢骚,而又处处让读者感到有一股怨气,妙就妙在这“言外之意”或“絃外之音”上面。
第二首诗在《会稽掇英总集》中《宿云门寺》。此诗记叙作者游云门寺的经历。不是云门寺外的猛雨,杜牧待不住,不会宿寺过夜的,大约在近侍郊宫的时候,也逢见过大雨,就联想到羽林军士又直又长又亮的矛枪。
第三首诗开门见山,提到李白在水西寺题诗一事。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诗中云:“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描写了这一山寺佳境。杜牧将此佳境凝炼为“古木回岩楼阁风”,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点:横跨两山的建筑,用阁道相连,四周皆是苍翠的古树、绿竹,凌空的楼阁之中,山风习习。多么美妙的风光!
李白一生坎坷蹭蹬,长期浪迹江湖,寄情山水。杜牧此时不但与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绪也有些相似。李白身临佳境曰“幽客时憩泊”;杜牧面对胜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后的苦闷消释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之中。三、四句合起来,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在蒙蒙的雨雾中,山花盛开,红白相间,幽香扑鼻;似醉若醒的诗人,漫步在这一带有浓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显得多么陶然自得。
此诗二、四两句写景既雄峻清爽,又纤丽典雅。诗人是完全沉醉在这如画的山景里了吗?还是借大自然的景致来荡涤自己胸中之块垒呢?也许两者都有,不必强解。
此组诗为杜牧追忆江南漫游之作,展现其放浪形骸与仕宦记忆的交织。第一首以“绳检外”定调,通过“自献自为酬”的独饮姿态与“寺寺楼”的空间位移,构建疏离官场的自我形象;第二首借“猛雨”意象突发转折,“羽林枪”的军事比喻将自然现象转化为宫廷记忆的闪回,揭示诗人潜藏的功业情结;第三首以李白题诗的古寺为终点,“半醒半醉”的双重状态与“红白花开”的色彩对照,在时空叠印中完成对盛唐气象的诗意追慕。
以上为【念昔游】的评析。
赏析
这三首七绝构成完整的心理叙事:首篇展现超脱表象,次篇泄露潜意识,终篇达成精神调和。第一首连续运用“十载”“自献自为”“倚遍”等时空扩张语词,营造出无限延展的逍遥幻境;第二首以“猛雨”打破宁静,“林黑山高”的压抑氛围与“羽林枪”的森严意象,暴露诗人未能忘怀的庙堂情结;第三首通过李白身影的介入,“古木回岩”的永恒景物与“半醒半醉”的临时状态形成辩证,最终在“山雨中”的花开意象里获得顿悟。杜牧巧妙运用盛唐气象(李白、羽林仪仗)作为参照系,其“红白花开”的视觉通感,既承王维“坐看红树不知远”的禅意,又下启李商隐“一树碧无情”的冷艳,展现晚唐诗歌由社会关怀向内心观照的转型。
以上为【念昔游】的赏析。
辑评
1.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牧之《念昔游》第三首,全摹太白‘桃花流水杳然去’风致,而‘半醒半醉’四字,尤得谪仙神髓。”
2. 明·杨慎《升庵诗话》:
“杜紫微‘曾奉郊宫为近侍’句,与李义山‘忆奉通天白玉樽’同一感慨,然牧之托之猛雨,更觉含蓄。”
3. 清·黄周星《唐诗快》:
“三首如三幅江南烟水图,其一疏旷,其二奇崛,其三空濛,合观乃见诗人全副精神。”
4.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牧之绝句,每于第三句作势,如‘曾奉郊宫为近侍’,本是猛雨,忽接入羽林枪,此之谓笔挽千钧。”
以上为【念昔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