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一生因写文章而遭累,如今倒也不妨声名更加低微。
即使像塞翁失马那样将来可能转祸为福,我也无意再回城东与少年争斗斗鸡之乐。
像陶渊明那样辞官归隐,却苦于贫穷无酒可饮;学维摩诘居士静坐养病,家中却有妻子拖累。
可笑的是那位在睢阳任职的老友,竟还为我愤愤不平,特地写下檄文投往江西。
以上为【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復用韵二首(其二)】的翻译。
注释
1. 蒙恩责授:表面上说是“蒙恩”,实为讽刺,指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属降职安置。
2. 检校水部员外郎:虚衔官职,无实权,仅为安置贬官之用。
3. 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地位低下,常用于贬谪官员。
4. 平生文字为吾累:指因诗文言事获罪,尤指乌台诗案中被人罗织罪名。
5. 塞上纵归他日马:用“塞翁失马”典故,喻祸福难料,暗指贬官未必是坏事。
6. 城东不斗少年鸡:化用唐代贾昌斗鸡典故,喻不再参与权贵间的无谓争斗。
7. 休官彭泽贫无酒:用陶渊明任彭泽令后辞官归隐,但苏轼自叹虽慕其高风,却无酒可饮,生活更困。
8. 隐几维摩病有妻: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示疾说法”典故,谓虽想超然物外,却身染疾病且有妻室牵累。
9. 睢阳老从事:指苏轼友人张方平,曾任南京(宋南京为应天府,治睢阳)留守推官等职,时已退居睢阳。
10. 投檄向江西:指张方平为苏轼鸣不平,愤而欲辞官抗议。“江西”此处泛指朝廷或官府,并非今江西省。
以上为【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復用韵二首(其二)】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后所作,是其《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復用韵二首》中的第二首。全诗以自嘲、反讽和典故交织的方式,表达了诗人面对贬谪的复杂心境:既有对仕途险恶的清醒认知,也有对文字惹祸的无奈感慨;既流露出归隐之志,又坦承现实困顿与家庭牵绊;结尾借他人投檄之举,反衬自身逆来顺受的豁达。诗中用典精切,情感沉郁而笔调洒脱,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特有的精神韧性与幽默感。
以上为【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復用韵二首(其二)】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直抒胸臆,以“文字为累”点出获罪根源,而“声名不厌低”则表现出一种主动降低姿态、避祸全身的态度,语含悲凉与自省。颔联连用两个典故:“塞翁失马”暗示对未来的淡然,“不斗少年鸡”则明确拒绝重返权力游戏,表达远离纷争的决心。颈联转入现实生活,借用陶渊明与维摩诘两位历史与宗教人物,对比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既无法真正归隐,又不能彻底超脱,病体与家累使其难以完全解脱。尾联宕开一笔,通过他人“投檄”的激烈反应,反衬出诗人自身的平静接受,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其历经磨难后的成熟与豁达。全诗意象丰富,语言凝练,融史入诗,寓庄于谐,是苏轼贬谪诗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以上为【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復用韵二首(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此诗语带诙谐,意实沉痛。‘城东不斗少年鸡’一句,讥世刺时,锋芒内敛而力透纸背。”
2. 《宋诗钞·东坡集》评:“东坡在黄州诸作,多寓旷达于哀思之中。此诗以自嘲出之,愈见其胸襟之大。”
3. 《瓯北诗话》卷五:“苏诗至此,已脱尽火气,纯以理胜。‘休官彭泽’‘隐几维摩’二句,对仗工稳,寓意深远,非阅历深者不能道。”
4. 《历代诗发》评:“末二语看似轻描,实则千钧。他人愤激,我独沉静,此正是东坡不可及处。”
5. 《唐宋诗醇》评:“通篇皆用故事,而了无堆垛之迹。情真语挚,自尔动人。东坡之贬黄州,乃其诗益工之始也。”
以上为【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復用韵二首(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