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诗翁爱酒如同口渴难耐,酒瓶已空想买酒却囊中羞涩。油灯昏暗,炉火已冷,难以入眠,整夜搓着胡须吟咏喜雪之诗。诗写成后为我带来欢乐,而我穷困的境况正与你相似。何不前去投奔陈孟公?他那里有美酒可醉饮,还能以醇德饱人胸怀。雪花如琼瑶般纷纷洒落,上天也应会怜惜这美景,于是让清冷的月光接续残辉,照亮雪夜。怎得佳人伸出洁白的手,笑着捧起玉碗,如此美景与美人堪称双绝?听一曲艳丽的歌谣,仿佛唤回了阳春暖意,顿时使厅堂充满温暖。
以上为【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的翻译。
注释
1. 柳子玉:名仲远,北宋诗人,苏轼友人,善诗文。
2. 喜雪次韵:因喜逢瑞雪而作诗,依他人原诗之韵脚作和诗。
3. 述古:即陈述古,名襄,字述古,时任杭州知州,苏轼前任,二人交谊深厚。
4. 诗翁:指柳子玉,亦或泛指诗人自嘲。
5. 撚须:用手捻动胡须,形容苦思冥想作诗之态。
6. 陈孟公:西汉名士陈遵,字孟公,性豪爽好客,常大宴宾客,闭门纵饮,此处借指好客重义之人。
7. 琼瑶:美玉,此处比喻洁白晶莹的雪花。
8. 清光:指月光。
9. 擢素手:伸出洁白的手。擢,举出。
10. 艳歌一曲回阳春:谓歌声美妙动人,有如阳春回暖,化用“阳春白雪”之意。
以上为【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是和柳子玉《喜雪》之作,并再次用原韵,同时寄呈前任知州陈述古(述古)。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既表现了诗人对雪景的欣喜之情,又借饮酒、友情、才情等意象表达出仕途困顿中的豁达与乐观。诗中化用典故自然贴切,语言风趣洒脱,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也展现了其豪放不羁、重情尚义的人格魅力。
以上为【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开篇以“诗翁爱酒”起兴,生动刻画出诗人(或友人)嗜酒如命却又囊中羞涩的窘态,继而转入“灯青火冷不成眠”的冬夜情境,引出“撚须吟喜雪”的创作场景,既写出雪夜清寒,又凸显诗人雅兴不减。第三四句由“诗成就我觅欢处”转为情感交流,点明与柳子玉处境相似,同为困顿之士,遂生共鸣。第五六句借用陈遵典故,提出“走投陈孟公”的设想,既是对友情的呼唤,也是对豪饮快意生活的向往。七八句写雪势未尽,月光续照,意境空灵澄澈,将自然之美与诗意交融。结尾设想佳人捧碗、艳歌回春,极富画面感与浪漫色彩,以虚写实,使寒冷雪夜顿生暖意,情感由孤寂转向热烈,完成情绪的升华。全诗语言流畅,用典不露痕迹,情感跌宕起伏,充分展现苏轼早期诗歌雄健洒脱又不失细腻的特点。
以上为【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丽中见豪气,写雪而不拘于景,托兴深远。”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撚须吟喜雪’五字,写出诗人痴态;‘有酒醉君仍饱德’,语妙天下,非东坡不能道。”
3. 方回《瀛奎律髓》评苏轼此类和韵诗:“东坡和韵,往往出人头地,不惟工于押韵,兼能拓境生情,此篇可见一斑。”
4. 《历代诗话》引《竹坡诗话》:“苏子瞻喜用古人豪士事以助诗气,如陈孟公之属,非徒炫博,实寄怀抱。”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早期诗风时指出:“其和酬之作,常于诙谐中见深情,琐事中寓高致,此即所谓‘以俗为雅’也。”
以上为【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