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红苕与紫芽的薯类植物,远远地插种在墙的四周。
暂且让幽兰在春天自由生长,不要与秋霜中的菊花争艳。
寒冬时节从瓮中取出它们,堆叠的样子比田里的收成还要丰盛。
淇水边出产的白玉般的山药(玉延),难道还能超过这些吗?
只要一餐饱足,便已忘却故乡的山林,也不再思念像马少游那样的安逸生活。
以上为【和陶酬刘柴桑】的翻译。
注释
1. 红藷:即红薯,又称甘薯,古代南方常见作物,可充饥。
2. 紫芽:可能指紫薯或某些根茎类植物初生的紫色嫩芽,亦属薯类。
3. 幽兰:兰花,象征高洁,常用于比喻君子德行。
4. 莫争霜菊秋:意谓不必与傲霜之菊争秋日之美,喻不争名夺利。
5. 穷冬:隆冬,严寒季节。
6. 出瓮盎:从陶瓮、瓦罐中取出储存的食物,指窖藏的薯类。
7. 磊落胜农畴:磊落,形容堆积饱满、丰硕之状;农畴,农田。意为收获之多超过田中所产。
8. 淇上白玉延: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白玉延,传说中淇水一带所产优质山药,色白如玉,味美滋补,古人视为珍品。
9. 能复过此不:还能超过这些(指自家所种薯类)吗?反问语气,强调自给自足之乐。
10. 马少游:东汉人,马援之从弟。《后汉书·马援传》载其志向:“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后世用作知足守分、安于平淡生活的象征。此处言“不思马少游”,实则翻案——连那样安逸的生活也不再羡慕,因眼前一饱已足。
以上为【和陶酬刘柴桑】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题为《和陶酬刘柴桑》,是其追和陶渊明同题诗的作品。全诗借田园种植之物抒写隐逸自适之情,体现诗人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诗中以“红藷”“紫芽”等寻常作物入诗,化俗为雅,既见生活气息,又显精神超脱。通过对比幽兰、霜菊的高洁意象与薯蓣的实际功用,表达不慕虚名、重实利而安于简朴生活的价值观。末句引用东汉马少游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自己虽处困顿而不改其乐,甚至因一饱而忘归,凸显豁达胸襟。整体风格冲淡自然,深得陶诗神韵,又具东坡特有之旷达。
以上为【和陶酬刘柴桑】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晚年贬谪期间所作,模仿陶渊明《酬刘柴桑》原韵而抒怀。陶诗原作描写田园荒芜、岁暮萧条,然心安即是归处;苏轼和作则更进一步,将物质匮乏转化为精神富足的契机。首联写种植情景,“远插墙四周”生动写出屋舍周围皆可利用之地悉数开垦,体现诗人亲力亲为、勤于生计的一面。颔联转为哲理表达,“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表面说花时不争,实则暗喻人生各有所适,不必强求显达,顺应自然即可。颈联写冬日取食之景,“出瓮盎”细节真实,“磊落胜农畴”夸张中有真情,写出劳动成果带来的满足感。尾联连用两问:“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前者是对物质享受的重新定义,后者是对传统隐逸理想的超越——不是向往退居乡里的安稳,而是当下即安,一饭足以忘忧。全诗语言质朴,意象贴近日常生活,却蕴含深厚的人生智慧,可谓“外枯中膏,似淡实美”的典范之作,充分展现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后的超然境界。
以上为【和陶酬刘柴桑】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作于惠州时期,时公躬耕于东坡之外,种薯芋以自给。诗意本陶,而境益旷。”
2. 清代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三十九:“语极俚俗,意极高远。‘穷冬出瓮盎’二句,写出真滋味,非实历者不能道。”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提及:“东坡和陶诸篇,惟此类最得渊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之致。”
4. 林语堂《苏东坡传》:“他在惠州吃着自己种的红薯,写下‘一饱忘故山’,这是真正的达观,是从苦难中开出的花。”
5.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以日常饮食之事,发人生哲理之思,平中见奇,淡中有味,典型体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的审美态度。”
以上为【和陶酬刘柴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