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寻觅梅花不惜以性命相赴,喜爱雪景常常忍受严寒冰冻。
三次出任郡中太守,清廉自守如同古代隐士於陵仲子。
以上为【赠李邦直探梅】的翻译。
注释
1. 李邦直:即李之仪,字邦直,北宋文学家,苏轼友人。
2. 探梅:探访梅花,象征高洁志趣与文人雅兴。
3. 不惜命:极言对梅花的喜爱与追求之执着。
4. 爱雪常忍冻:喜爱雪景而不惧严寒,喻意志坚定。
5. 三为郡太守:指李邦直曾多次出任地方官职。
6. 郡太守:汉代以来对州郡长官的称呼,宋代多称知州或知府,此处为泛称地方官员。
7. 清似於陵仲:清廉如同於陵仲子。
8. 於陵仲:即陈仲子,战国时齐国隐士,以廉洁著称,曾拒不受官,隐居於陵,靠织屦灌园为生。
9.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冠绝一时。
10. 宋·诗:标明时代与体裁。
以上为【赠李邦直探梅】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赠予李邦直之作,借咏探梅之行,赞颂友人高洁品格与不畏艰苦的精神追求。诗中“不惜命”“常忍冻”极言其执着于自然之美与高尚情操;后两句转而称颂其仕途清廉,以“於陵仲子”作比,凸显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节操。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既写景又抒怀,体现了苏轼一贯推崇的士人风骨。
以上为【赠李邦直探梅】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虽短小精悍,却意蕴丰富。前两句从行为入手,“寻花不惜命,爱雪常忍冻”,看似描写赏梅踏雪之雅事,实则通过极端化的语言——“不惜命”“常忍冻”,突出主人公对高洁之美的执着追求,也暗含其不避艰难、坚守理想的人格精神。后两句转入对其品行的评价,“三为郡太守”点明其仕宦经历,却不夸功绩政声,而以“清似於陵仲”作结,将现实中的官员与古代著名廉士相比,立意更高。於陵仲子是道家典籍中常被提及的清高之士,苏轼以此作比,既肯定李邦直的廉洁自律,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全诗由景及人,由行至德,层层递进,用典自然,风格质朴而内涵深厚,充分展现了苏轼赠答诗中“以简驭繁”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赠李邦直探梅】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注:“此诗赞李之仪(邦直)清节,托物言志,语简意深。”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语虽浅近,而寓意甚正。以於陵仲子比之,见其不慕荣利,有古遗风。”
3. 近人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云:“此诗作于元祐间,时李之仪在朝,屡迁外任,而操守不改,故东坡有是作以誉之。”
4.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李之仪尝三历郡守,皆以清廉称,东坡与之交厚,诗多唱和。”
5. 《宋诗鉴赏辞典》指出:“此诗以探梅起兴,实则重在写人。‘不惜命’‘忍冻’非徒写景,乃写其志节之坚;‘清似於陵仲’一句,尤见古人风范。”
以上为【赠李邦直探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