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桐庐馆临水设栏,我的归舟已系在江边石根上。
戍楼孤月之下,笛声悠悠吹起;溪水对岸的村落,传来几声犬吠。
十年来未能聆听您清雅的教诲,心中幽深的情怀也未曾与您倾诉。
如今苏台正值菊花盛开的时节,我该到何处与您共举酒杯、同赏秋光呢?
以上为【夜泊桐庐先寄苏臺卢郎中】的翻译。
注释
1. 桐庐:今浙江桐庐县,富春江沿岸,风景秀丽,为唐代文人常经之地。
2. 苏臺:即姑苏台,代指苏州;春秋吴王建姑苏台,后成为苏州别称。
3. 卢郎中:姓卢的郎中(尚书省官员),杜牧友人,生平不详。
4. 水槛:临水的栏杆,常见于江边驿馆或楼阁。
5. 石根:江边突出的岩石底部,便于系舟。
6. 孤戌:孤立的戍楼或烽火台,此处指江边瞭望之所。
7. 清裁:对对方文采、风度或教诲的敬称;“裁”有裁度、风范之意。
8. 幽怀:深藏于心的情怀,或指政治理想、人生感慨。
9. 菊花节: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有赏菊、饮菊花酒之俗。
10.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风俊朗清丽,兼有豪宕与婉约。
以上为【夜泊桐庐先寄苏臺卢郎中】的注释。
评析
杜牧《夜泊桐庐先寄苏臺卢郎中》是一首典型的晚唐行旅寄友诗。诗人夜泊富春江畔桐庐,触景生情,遥寄苏州(苏台)友人卢郎中。前四句写泊舟所见所闻:水槛、石根、孤月、笛声、犬吠,勾勒出江南秋夜清寂而富有生气的画面;后四句转抒怀人之思:“十载违清裁”显别久,“幽怀未一论”道心曲难通;结句以“苏台菊花节”点明时令,并以“何处与开樽”的设问收束,将思念、遗憾与期待融为一体。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意象空灵,情感含蓄深婉,体现杜牧“俊爽中见深情”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夜泊桐庐先寄苏臺卢郎中】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夜泊”为引,以“寄友”为旨,结构精巧,情景交融。首联“水槛桐庐馆,归舟系石根”平实起笔,点明地点与状态,却已暗含羁旅之感。颔联“笛吹孤戌月,犬吠隔溪村”以听觉写静夜:笛声清冷,犬吠遥远,一人为乐,一为生活之音,共同营造出空灵而真实的江南秋夜图,颇有“鸟鸣山更幽”之妙。颈联直抒胸臆:“十载违清裁”言别离之久,“幽怀未一论”叹知音难觅,情感由景入情,自然深挚。尾联“苏台菊花节,何处与开樽?”尤为动人——不直言思念,而借重阳佳节、菊花美酒设问,既点明季节,又唤起共饮旧忆,然“何处”二字顿使欢景成虚,余味苍茫。全诗语言简净,对仗工稳(中二联),情感层层递进,是杜牧五律中“清而不枯、丽而不靡”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夜泊桐庐先寄苏臺卢郎中】的赏析。
辑评
1. 《樊川文集》卷四原注:“牧之尝游浙西,与卢郎中善,此诗寄之。”
2.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二:“‘笛吹孤戌月,犬吠隔溪村’,十字画出桐庐夜泊图,清绝。”
3.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杜牧之五言,如《夜泊桐庐》,气骨清遒,不失盛唐格调。”
4. 纪昀批《瀛奎律髓》:“结语‘何处与开樽’,淡语深情,得风人之致。”
5. 钱钟书《谈艺录》:“牧之诗善用设问收尾,《夜泊桐庐》‘何处与开樽’,问而不答,情在言外。”
以上为【夜泊桐庐先寄苏臺卢郎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