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先鲁东家,门户照千古。
文章固应尔,须鬣馀似处。
虽非蒙倛状,尚肖历国苦。
诵书口澜翻,布谷杂杜宇。
十年困奔走,栉沐饱风雨。
吾道其非邪,野处岂兕虎。
灞陵闲老将,柏直口尚乳。
吾犹及前辈,诗酒盛册府。
愿君倡此风,扬觯斯杜举。
翻译
你出自鲁地东家孔氏一脉,门第家风辉映千古。
文章本就该如此卓越,连胡须眉发也透出几分相似之处。
虽然不像蒙倛那样相貌奇特,却仍带有当年历国奔波的辛酸之态。
诵读诗书时口若悬河,声音如波澜翻涌,如同布谷鸟与杜鹃交鸣。
十年来困顿奔走,饱经风吹雨打,洗漱都难得安顿。
我的人生之道难道错了吗?隐居乡野岂会遭遇犀牛猛虎?
灞陵那位闲居的老将,像柏直一样年高却口尚含乳(喻年长而天真)。
自从你们兄弟归来,鼎足而立,我才感到有所补益。
蓬莱山(指翰林院)昔日的前辈已纷纷离散,旧日典章故事又有谁来整理删订?
你即将迎来冯翊那样的官职任命,也将有人为你设宴送行,如当年会稽的仪仗成行。
我还曾亲历前辈们的风雅岁月,诗酒唱和盛极一时于馆阁之中。
愿你能重新倡导这种风气,举起酒杯,让杜举之礼再现于今日。
以上为【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余昔在馆中,同舍出入,辄相聚饮酒赋诗。近岁不復讲,故终篇及之,庶几诸】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2. 孔常父:名文仲,字常父,北宋学者,与苏轼兄弟交好,以直言敢谏著称。
3. 次其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4. 馆中:指苏轼曾任职的翰林院或史馆等中央文职机构。
5. 同舍:同僚,同事。
6. 蒙倛:古代驱疫时所戴的面具,形貌丑怪,此处借指奇伟之相。
7. 历国苦:指孔子周游列国之艰辛,暗喻文人奔波之苦。
8. 口澜翻:形容说话滔滔不绝,如波澜翻滚。
9. 布谷杂杜宇:布谷鸟与杜鹃齐鸣,比喻诵读声纷繁悦耳。
10. 灞陵闲老将:用汉代飞将军李广罢官后居灞陵典故,自比失意退居者。
11. 柏直口尚乳:柏直为南朝梁人,传说年近百岁仍口含乳汁,喻虽老而天真或精力未衰。
12. 吾道其非邪:语出《论语·述而》:“吾道非耶?”孔子周游时遭困,疑问道之不行。
13. 野处岂兕虎:化用《论语·宪问》“深山穷谷,虎豹之所由也”,反问隐居是否真有危险。
14. 鼎立知有补:谓苏辙与孔常父等人并立朝中,可补时政之缺。
15. 蓬山:即蓬莱山,唐代以后常代指翰林院。
16. 故事谁删去:指前代典章制度、文人轶事无人整理传承。
17. 冯翊传:冯翊为郡名,汉唐常为要职,此处指孔常父将出任地方要员。
18. 会稽组:会稽亦为古郡,组指官印绶带,出饯会稽组谓为其送行。
19. 册府:指皇家藏书机构,亦泛指文翰荟萃之所。
20. 扬觯斯杜举:扬觯(zhì),举杯;杜举为春秋晋国大夫,有举杯祝酒之典,后用作祝酒礼仪的代称。
以上为【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余昔在馆中,同舍出入,辄相聚饮酒赋诗。近岁不復讲,故终篇及之,庶几诸】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读其弟苏辙(子由)与友人孔常父唱和诗后所作的次韵之作,既表达对弟弟及其友人才学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对往昔馆阁生涯的深切怀念。诗中通过追忆昔日同僚间饮酒赋诗的盛况,对比当下“近岁不复讲”的冷落,抒发了世事变迁、人才零落的感慨。同时勉励孔常父等人重振文坛风雅,延续士人传统。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典雅,融典故、议论、抒情于一体,体现了苏轼晚年对文化传承的关切与责任感。
以上为【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余昔在馆中,同舍出入,辄相聚饮酒赋诗。近岁不復讲,故终篇及之,庶几诸】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开篇从孔常父的家世与才学写起,赞其“门户照千古”,继而描绘其才华横溢、风神酷似先贤,既有外在形象的刻画,也有内在精神的比拟。中间转入自身经历,回忆十年漂泊之苦,发出“吾道其非邪”的深沉叩问,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理想价值的坚守。随后以“灞陵老将”自况,流露出英雄迟暮的苍凉,但笔锋一转,因子由与孔常父等人重返朝廷而见希望,情绪由低沉转向振奋。末段追怀馆阁旧事,寄望复兴诗酒唱和之风,体现出苏轼对文化传统的珍视与使命感。全诗用典精当,语义厚重而不滞涩,风格沉郁中见豪迈,是苏轼晚年酬唱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余昔在馆中,同舍出入,辄相聚饮酒赋诗。近岁不復讲,故终篇及之,庶几诸】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感旧怀人,语意浑厚,于唱和中见风骨。”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起手庄重,中幅跌宕,结处殷殷致意,不失馆阁气象。‘诵书口澜翻’二句,生动如画。”
3. 清·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通篇以气运词,不求工而自工。‘蓬山耆旧散’以下,感慨深至,盖有为而言也。”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然其论苏诗云:“东坡之诗,多寓史识于吟咏,此等酬应之作,实具时代印记。”可为此诗背景之旁证。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不仅是一般唱和,更是对北宋馆阁文化的深情回望,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化守护者的自觉意识。”
以上为【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余昔在馆中,同舍出入,辄相聚饮酒赋诗。近岁不復讲,故终篇及之,庶几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