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颜发过如春醅,胸中梨枣初未栽。
丹砂未易扫白发,赤松却欲参黄梅。
寒溪本自远公社,白莲翠竹依崔嵬。
当时石泉照金像,神光夜发如五台。
饮泉鉴面得真意,坐视万物皆浮埃。
欲收暮景返田里,远溯江水穷离堆。
还朝岂独羞老病,自叹才尽倾空罍。
诸公渠渠若夏屋,吞吐风月清隅隈。
我如废井久不食,古甃缺落生阴苔。
石中无声水亦静,云何解转空山雷。
欲就诸公评此语,要识忧喜何从来。
愿求南宗一勺水,往与屈、贾湔馀哀。
翻译
红润的容颜刚刚生出,如同春天新酿的酒醅般鲜亮;内心却还未经世事磨砺,如胸中尚未栽种梨枣一般空虚。想要用丹砂炼药来扫除白发,却又羡慕赤松子那样清修参道、与黄梅为伴的生活。寒溪本就源自远公所在的庐山东林寺旁,那里有白莲盛开、翠竹依山而立,景象壮美。当年石泉映照金佛像时,神光在夜间闪耀,如同五台山般灵异。我饮此清泉、对照面容,领悟了人生的真谛,静观万物皆如浮尘般虚幻。如今只想收拾暮年光景归返田园,逆江而上追寻源头,穷尽那江畔嶙峋的乱石堆。即使重返朝廷,岂止是因年老多病而羞惭,更是自叹才情枯竭,如同空酒坛倾倒无物。诸位贤者胸怀宽广如高屋大厦,能涵容风月、吐纳清气于幽深角落。而我却像一口废弃已久的古井,井壁残破,长满阴湿的苔藓,久无人汲用。但你们多次以诗相和,反复唱答,使我如被新水注入,涤去陈腐,焕发寒光。遥想二月春江浩荡开阔,雪白巨浪翻卷,似将云中峰峦推倒。然而岩石无声,流水亦静,为何又能化作响彻空山的雷霆?我想请诸位共同评说这番话,究竟忧愁与喜悦从何而来?只愿求得南宗禅法的一勺净水,前去为屈原、贾谊洗去他们遗留至今的哀伤。
以上为【西山诗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韵为谢】的翻译。
注释
1. **西山诗和者三十余人**:指当时在西山举行诗会,有三十多人参与唱和。西山可能指江西或湖北一带的名胜,常为文人雅集之地。
2. **朱颜发过如春醅**:红润的脸色刚显现,就像春天初酿未滤的酒(春醅),形容生机勃发。
3. **胸中梨枣初未栽**:比喻内心尚未经历世事积淀,犹言学识修养尚浅。古人以“种梨植枣”喻积累学问。
4. **丹砂未易扫白发**:丹砂为道教炼丹常用药物,传说可延年益寿,但难以真正消除衰老痕迹。
5. **赤松却欲参黄梅**: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黄梅,或指黄梅时节,亦或暗指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所在的黄梅双峰山,象征禅修生活。
6. **远公社**:即东晋慧远法师在庐山创立的白莲社,又称莲社,为净土宗发源地之一。“远公”即慧远。
7. **白莲翠竹依崔嵬**:描写西山附近景色,白莲象征清净,翠竹代表高节,崔嵬指山势高峻。
8. **石泉照金像,神光夜发如五台**:回忆昔日参拜佛寺情景,石泉映佛像,夜间似有灵光显现,类比五台山文殊菩萨显圣之地。
9. **饮泉鉴面得真意**:饮水照影,悟得人生本真,含有禅宗“明心见性”之意。
10. **屈、贾湔馀哀**:屈原、贾谊皆历史上著名的忠而被谤、贬谪忧愤之士;湔,洗涤;意谓愿以佛法为其洗去千载以来的悲怨。
以上为【西山诗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韵为谢】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系对“西山诗会”三十余人唱和之作的再答。全诗情感沉郁,哲理深邃,融合儒释道思想,既抒写个人身世之感,又寄托超脱尘俗之志。诗人以朱颜、白发对比人生短暂,借丹砂、赤松表达养生与修道之思,又通过远公、白莲、五台等佛教意象展现精神归宿。中间穿插对自然山水的壮丽描绘与内心孤寂的深刻反衬,形成强烈张力。末段由个体悲慨转向历史同情,欲以禅意净化千古遗恨,体现了苏轼晚年“外儒内禅”的思想境界。语言雄浑而细腻,用典精切而不滞,结构跌宕有致,堪称其七古中的佳构。
以上为【西山诗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韵为谢】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苏轼后期七言古风,融叙事、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复杂的心灵世界。开篇以“朱颜”与“胸中未栽梨枣”构成内外反差,揭示虽外表尚健而内心自省不足的矛盾状态。继而引入道教求仙(丹砂、赤松)与佛教修行(远公、白莲)两种理想生活方式,体现其晚年对生命归宿的思索。山水描写并非单纯状物,而是寄托精神向往——寒溪、白莲、翠竹、金像、神光,层层递进,构建出一个清净庄严的宗教意境。随后转入现实自我认知:“废井”之喻极为沉痛,既是对才尽的叹息,也是对仕途冷落的隐喻。然而友人唱和如“汲新除旧”,使心灵重焕光彩,显示出诗人虽处困境仍具精神复苏之力。结尾由己及人,由今溯古,将个人忧患升华为对历史悲剧人物的深切同情,并寄望于南宗禅法的解脱力量,体现出超越个体局限的博大情怀。全诗用典密集而自然,音韵流转,气势恢宏,是苏轼晚年诗歌艺术成熟与思想深度交融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西山诗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韵为谢】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感慨深沉,出入仙佛,而终归于自省与悲悯,足见先生晚岁襟怀。”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引冯舒语:“起结俱入禅境,中幅跌宕感慨,的是大家手笔。”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废井’一联,极写孤寂,然赖群贤唱和而‘寒光开’,可见文字交情之可贵。”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集中,此类诗最见性情。不独词气豪迈,且理趣深远,能摄人心魄。”
5.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苏诗好以禅语入兴,此篇‘愿求南宗一勺水’句,尤为典型,非徒袭皮相,实有所契于心者也。”
以上为【西山诗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韵为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