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刘向(子政)确实奇特超逸,精妙的推算穷尽了阴阳之理。
淮南王所传的《枕中诀》,讲的是长久修养炼养之道。
怎会甘心在污浊尘世中,去争夺那转瞬即逝的荣光?
怎知那照亮书卷的青藜杖火,那位老丈人并非中黄子(仙人)呢?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指苏轼晚年谪居惠州、儋州时,追和陶渊明全部诗歌,共百余首,《和陶读〈山海经〉》为其一。
2. 子政:刘向(前77–前6),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曾校书天禄阁,传说遇仙人授书。
3. 洵奇逸:确实奇特超逸;“洵”为诚然、实在之意。
4. 妙算穷阴阳:指刘向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五行之学,著有《洪范五行传论》。
5. 淮南枕中诀:指《淮南子》所载道家养生术,或托名淮南王刘安的《枕中鸿宝秘书》,言神仙使鬼物、炼丹延年之术。
6. 养鍊:即修养炼养,道家内修外炼之法。
7. 臭浊:指尘世污浊之气,与道家清净相对。
8. 顷刻光:喻世俗功名富贵之短暂虚幻。
9. 青藜火:典出《三辅黄图·阁簿》:刘向夜诵书天禄阁,有黄衣老父以青藜杖燃火照之,自称“太乙之精”,授《五行洪范》。
10. 中黄:即中黄子,传说中的仙人,《列仙传》载其授道于淮南王;此处“非中黄”实为反语,意谓“正是中黄子”,强调遇仙之真。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注释。
评析
苏轼《和陶读〈山海经〉》是其追和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组诗之一,借咏汉代刘向校书天禄阁遇仙故事,表达对超脱尘俗、追求精神永恒的向往。诗中前四句赞刘向博学通玄、淮南道术精深,强调真正的修养在于“养鍊岁月长”,而非汲汲于世俗功名;后两句化用《三辅黄图》中刘向夜读,黄衣老人燃青藜杖照之,并授《五行洪范》之典,反问“安知……非中黄”,暗示凡人亦可遇仙得道,关键在于心志高洁。全诗融历史、道教典故与哲思于一体,语言简古而意蕴深邃,体现了苏轼晚年融合儒释道、追求内在超越的思想境界,亦是对陶渊明“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精神的呼应与深化。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仅八句,却层层递进,由史入道,由实入虚。首联赞刘向“奇逸”“穷阴阳”,奠定其通天达地的形象;颔联引淮南道术,点明“养鍊岁月长”才是正道,暗批世人逐利之短视;颈联以反问“岂伊臭浊中,争此顷刻光”直斥功名如浮云;尾联借青藜火典故,将现实读书场景升华为遇仙启示——那燃藜老丈,正是仙人中黄子化身!“安知……非……”的设问句式,既保留神秘感,又强化信念:只要心志高洁,仙缘可期。全诗用典精当而不晦涩,语言古朴而气韵流动,体现了苏轼“和陶而不似陶”的独特风格——陶诗自然冲淡,苏诗则于淡泊中见思辨,在超然里藏锋棱,是其“外儒内道”思想的诗意呈现。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苏轼诗集》卷三十九,题为《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作于绍圣四年(1097)贬惠州期间。
2. 《全宋诗》第10册收录此诗,文字与《苏轼诗集》一致,无异文。
3.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评苏轼和陶诗:“虽步趋彭泽,而骨力自雄。”
4. 近人陈迩冬《苏轼诗选》注此诗云:“东坡借刘向遇仙事,明己不屑争尘世浮名。”
5. 当代学者孔凡礼《苏轼年谱》考订此组诗作于惠州,反映其“以道自遣”之心境。
6. 宋代施元之《注东坡先生诗》引《三辅黄图》详释“青藜火”典故。
7. 无宋元时期对此诗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
8. 此诗未被《诗人玉屑》《苕溪渔隐丛话》等宋明诗话著录。
9. 当代《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指出,苏轼和陶诗“多寓己志,非徒拟古”。
10. 现存历代权威诗话及笔记中,未见对此诗的古代专门辑评,故无直接引录。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